農業部批準進口3種轉基因大豆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安全性是其一,輿論爭議的背后更折射出種業競爭力的問題。如何培育出具有高產、優質、安全等優點的作物品種,已成為世界性的育種課題。
近日,農業部對3款進口轉基因大豆新品種發放安全證書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安全性是其一,新聞爭論的背后更折射出種業競爭力的問題。
而今,如何培育出具有高產、優質、安全等優點的作物品種,已成為世界性的育種課題,由此,生物技術被推上了歷史舞臺。
在日前舉辦的“第六屆國際生物技術與農業峰會”上,圍繞“生物技術提升種業核心競爭力”這一話題,業內專家各抒己見。
生物技術成大勢所趨
據估計,到2050年,世界總人口將達90億。據糧農組織2010年的數據,大約還有將近10億人口生活在饑餓或營養不良的狀態下。
中國工程院院士范云六表示,自從第一例轉基因番茄在美國問世以來,以轉基因技術為核心的生物技術,在品種選育及產業化應用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已成為近代育種史上發展最快、效力最高的作物改良技術。
她表示,全球轉基因作物總種植面積繼續保持增長勢頭。2012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達到了1.703億公頃。目前28個國家,數百萬農民在種植轉基因作物。57個國家批準進口轉基因產品,用于食品和飼料加工。
據介紹,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轉基因作物種植國家,約占全球轉基因種植面積的40%到43%。目前美國市場上大概有70%的食品都含有轉基因成分。
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巴西,以作物為主導,大力推進轉基因作物的產業化,截至2011年,該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已上升到全球第二位,占全球種植面積的19%。“生物育種已成為推動巴西農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發動機。”范云六說。
而對于農作物生物技術產品安全性問題,孟山都北亞區企業事務部總監朱慶華表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被科學證實農作物生物技術產品與食用安全和環境安全有關的案例。
種業突破的技術路徑
在農業生物技術方面,農業部副部長李家洋表示,我國的整體水平在發展中國家處于領先地位,在水稻組學、超級稻和抗蟲棉等領域已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而另一方面,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也同樣明顯。例如,重要功能基因缺乏,我國基因專利數不足美國的1/10。
為解決上述問題,業內專家呼吁,以雜交為代表的常規育種和以基因工程為代表的生物技術不應彼此孤立,而須有機地整合在一起。
“孟山都是把生物技術和常規育種技術結合,兩條腿走路,而很多科學家會把這兩者分開,缺乏合作精神。”朱慶華說,“實際上要真正推出一個好產品,必須要雙方結合起來,才能最大限度地把產品的潛能開發出來。”
范云六表示,生物技術育種的基礎是常規育種,兩者彼此孤立是絕對錯誤的。
大北農生物技術中心總經理呂玉平認為,真正要把我國種業做強做大,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除常規育種、生物技術外,還包括種子資源,三者缺一不可,任何有志做強的生物種業公司都需要重視這三方面。
此外,李家洋建議應打造規模化基因資源高效利用平臺,突破生物技術育種的關鍵瓶頸,包括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組學等一系列組學和現代技術,通過新型的平臺與合作,培育超級農產品。
據介紹,目前,生物反應器和合成生物使人類智能設計高產、高抗、高效等超級優良品種成為可能。
例如,通過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生產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和轉β胡蘿卜素合成基因的黃金大米等;利用合成生物育種技術,生產自主固氮的非豆科糧食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大幅提高的C-4型水稻等智能高效品種。
李家洋認為,將來通用性品種會越來越讓位于專業性品種。“比如小麥,過去是通用性的,小麥培育出來既能做饅頭,又能做面條等其他面食。但未來可能不一樣,農產品品種的差異性和專業性會加強。”
商業化育種如何推進
在厘清技術思路之后,與會者也都坦承種業發展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產業化問題。
李家洋表示,我國種子企業競爭實力與市場占有率低、規模小、研發能力弱,前20強銷售總額僅為孟山都公司的22%。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表示,我國種業大部分人才和資源還集中在科研院校,而根據種業發展規律,推進商業化育種是必由之路,這就需要產學研的深度結合。
范云六也建議加強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她表示,種業是涉及上、中、下游的系統工程。掌握研發成果的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的密切合作非常重要。為促進科研成果的及時轉化,推動農業生物育種發展,亟須加強跨部門的聯動,以及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實質性的合作。
北京聯創種業有限公司分子育種研究中心主任徐國平進一步解釋道,科研單位和種子公司具有不同的功能,其優勢是不同的。
他舉例說,新基因的發現和部分功能的鑒定,科研單位應該承擔主要的責任和任務。因為新基因發現的過程用規模化、工業化的程序并不適合。跨國公司在這方面也都依靠科研機構和小公司。而實質性的商業化則必須依靠企業來完成。
對于基礎研究與產業化有機結合的問題,李家洋建議一定要從基礎研究階段開始就和將來的實際應用相結合。“如果不能在基礎研究階段就為將來的育種考慮,那么很多科研成果就難以獲得市場的認可。”
此外,多位與會者也建議,為突破我國育種產業化率過低的瓶頸,應重視與跨國公司的合作,借鑒先進技術、經驗和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