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種業問題,強調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打好種業翻身仗。
作為一名長期在西部高寒牧區從事細毛羊育種工作的科研工作者,我對種業“芯片”地位的極端重要性有著深切的體會和認知,也深知種業對鄉村振興乃至民族復興的重大意義。具體到羊種業上來講,要打好打贏羊種業翻身仗,就必須緊跟世界羊業科技發展前沿,滿足國家羊業重大需求和經濟建設主戰場,緊扣人民生命健康,發揚“育種永遠在路上”的堅守與創新精神,創新商業化聯合育種機制,集全要素優勢資源,代代接續傳承,久久為功,引領羊產業高質量發展。
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
我國羊種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1934—1949年,引入國外品種開展雜交改良;1949—1980年,培育細毛羊和半細毛羊新品種;1980年至今,培育以肉毛兼用和肉羊為主的新品種。
回顧新中國羊種業的發展歷程,不由感慨萬千。
70多年前,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以下簡稱“蘭州牧藥所”)聯合甘肅省養羊科技工作者在青藏高原祁連山麓(海拔2400—4070米)的寒旱牧區,開啟了培育細毛羊新品種的征程。科研工作者們頂風冒雪、砥礪前行,歷經31年的奮斗,終于育成了羊毛纖維21.6至25.0微米的細毛羊新品種——甘肅高山細毛羊,實現了甘肅細毛羊育種“零的突破”。
這個突破殊為不易,意義重大。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生產國、加工國和消費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毛紡織業對21.5微米以下的羊毛纖維需求量不斷增長,但由于缺乏優質種源,國產高檔毛紡細羊毛不能滿足需求,只能長期依賴進口。彼時,代表世界細毛羊業最高發展水平的澳洲美利奴羊和澳毛進入我國,打破了我國細毛羊業及羊毛紡織工業整體水平相對落后的格局,從此我國細毛羊業邁進了“澳化工程”及國毛與澳毛“爭天下”的局面。
面對這種局面,中國細毛羊業只有迎頭趕上,但是要培育優質細毛羊品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眾所周知,羊種業創新周期長、見效慢,是個系統而復雜的工程。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996年的冬天,我們從前輩手中接過羊育種創新的“接力棒”,踏上了培育細毛羊新品種——高山美利奴的育種之路。
蘭州牧藥所科研團隊與甘肅省細毛羊科技人員攜手,在甘肅高山細毛羊研發成果的基礎上,以澳洲美利奴羊為父本、甘肅高山細毛羊為母本,以祁連山東麓海拔2400至4070米的張掖皇城草原為育種實驗場,探索培育一個既能超過澳洲美利奴羊生產水平,又能滿足國內羊毛羊肉需求的寒旱生態區毛肉兼用型的細毛羊新品種。
回首過往,那真是一段漫長而艱辛的歲月。二十載蔥蘢歲月,二十載寒來暑往,我們披星戴月、夜以繼日。辛勤的努力最終換來了令人欣慰的碩果:2015年12月,高山美利奴羊經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為畜禽新品種;2016年,被原農業部列為全國農業主導品種。高山美利奴羊填補了世界高海拔生態區一流美利奴羊育種的空白,為特殊生態區先進羊品種的培育提供了成功范例。在培育新品種的同時,我們還配套建立了育繁推一體化體系,實現了我國青藏高原及類似地區細毛羊種業科技自立自強和種源自主可控。
我們矢志創新、艱苦奮斗的經歷,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我國羊育種以及羊產業的發展歷程。雖然相較于現代細毛羊發源地西班牙和肉羊發源地英國晚約幾個世紀,但是今天我國已經創造了羊種業發展的輝煌成就。
作為世界養羊大國,我國羊存欄量達3億只、出欄量達3.2億只、產肉量達492萬噸,居世界第一。我國羊種質資源日益豐富,繁育體系日臻完善,生產力水平日趨提高,育種技術發展迅速。種羊性能測定、遺傳評估和基因組選擇等技術發展迅速,育種技術相比國外羊種業發達國家已不落后;地方羊品種保護利用、新品種培育及引進國外優質資源利用等方面成績卓著;商業化聯合育種機制和組織體系正在形成,為支撐羊產業快速發展發揮了巨大的“芯片”作用。
把脈家底 找準方向
回首過去,我國羊產業、羊種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和長足進步,但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國要實現從“羊業大國”變為“羊業強國”的目標,就必須打贏種業翻身仗。如何打好這場翻身仗,要求我們必須摸清家底、找準問題。
當前,在羊種業創新發展上,我們主要面臨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遺傳資源保護利用、基因挖掘、鑒定評價不夠。目前,國內尚未形成羊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基因挖掘、鑒定評價、品種創新、產品研發、知識產權保護、產業化發展的全鏈條組織體系,羊遺傳資源調查、收集、保護利用和高產、優質、高效、抗逆等優異性狀基因發掘、精準鑒定及評價等方面創新不夠,與國外羊業發達國家相比較還有不小差距。
二是關鍵卡脖子品種和技術研究不足。當前,我國羊種業發展所需的專門化肉用雜交父本種源仍需從國外進口,舍飼專門化肉用母本品種和多胎細毛羊品種仍為空白;具有生長發育快、繁殖力和飼料轉化率高、抗逆性強、肉質好等突出性狀的地方品種、培育品種和引入品種選育不足;全基因組選擇參考群體、精準表型性能測定技術、全基因組選擇選配技術、高通量智能化性能測定設施設備、高效繁殖技術等研發不足或滯后,育種周期較長,遺傳進展緩慢,效果較差。
三是產學研用缺乏有效協作,商業化聯合育種機制不健全。在這個問題上,主要表現是:企業研發投入動力不足,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商業化聯合育種機制和組織體系尚未建立;科技人員成果評價、績效考核激勵與成果分享機制不完善。重繁輕育和炒種現象較為普遍,種羊育種價值無法體現;技術、資源、人才向企業流動不暢,育種持續性和育種群可控性無法保障。
找準了問題所在,我們的努力才會更有方向;瞄準了目標,我們的事業才能快速穩健地向前發展,羊業強國的夢想才能早日實現。
擔當使命 做強種業
羊種業的科技創新,是引領國家羊業發展的核心“引擎”。為此,在打好種業翻身仗的新征程中,我們必須緊緊依靠科技創新,繼續堅持自立自強、自主創新,努力確保羊種源自主可控。
當前,蘭州牧藥所細毛羊資源與育種團隊正以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重大聯合攻關任務和甘肅省科技計劃等項目為引領,以打好羊種業翻身仗為使命,開展商業化聯合育種機制和組織體系建設。在農業農村部和中國農科院的大力支持下,積極謀劃“國家數字畜牧業(羊)創新分中心”和“羊種質資源保護與聯合育種創新基地”建設,再次開啟了培育農區舍飼專門化肉羊新品種和牧區多胎細毛羊新品種的新征程。
目前,國家正在開展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和新一輪全國羊遺傳改良計劃。從促進全國羊種業加快發展的層面看,未來必須進一步高度重視加強羊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在實踐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對癥下藥,建設完善遺傳資源登記管理制度、中長期庫及良種繁育基地,建立健全遺傳資源保護體系、鑒定評價體系和共享利用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做強優勢補齊短板。
要打好羊種業翻身仗,還必須積極突破羊種源卡脖子關鍵品種和技術,啟動實施羊種源卡脖子關鍵品種和技術攻關項目,創新羊遺傳資源保護技術體系,創建高通量表型組精準測定技術體系,解析重要經濟性狀的遺傳機理,挖掘種用價值高的關鍵基因和遺傳變異。要積極建立全基因組選擇參考群體,設計育種“芯片”,研發全基因組選擇選配技術,創新應用現代繁殖新技術,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原創成果。針對依賴進口的種源,建議設立專門重大專項,聯合優勢專業人才隊伍,以產學研用融合的商業化聯合育種機制創新推動產業化,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同時,瞄準世界一流,建議建設以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企業密切聯合的羊育種場,這不僅關系到穩定持續支持羊育種事業不斷突破種源“卡脖子”問題,也關系到知識產權、成果轉化和科研單位的切身利益,是羊育種科研事業的迫切需要,是“卡脖子”問題中的“卡脖子”問題。
此外,還要進一步理順產學研用協作關系,建立商業化聯合育種機制,助力打贏羊種業翻身仗。為此,要優化創新現有政策,打破科研院所和企業界限,建立產學研用融合的商業化聯合育種機制和組織體系,做大做強培育一批航母型育種企業,努力打造羊種業科技強、企業強、產業強的新格局。(作者系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細毛羊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
致謝:本文內容參考了《肉羊種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2021年版)》《全國羊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及相關網絡報道等材料,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