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北方旱作區中低產田土壤健康養護與產能提升協同技術與示范”項目組在京正式啟動“百縣萬頃土壤健康與單產提升示范行動”。該行動是國家重點研發項目把科研成果向田間地頭轉化的全新嘗試,通過產學研用相結合,實現科研成果落地,推動土壤改良與單產提升,為農業綠色發展注入新動能,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為落實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部署,項目組課題組成員單位聯合合作縣域農技推廣中心,以“科研+企業+地方”聯動,構建“功能菌株-現場發酵-活菌現用”模式,行動計劃兩年內覆蓋全國100個縣,打造10萬畝示范田,改良土壤并降低作物病蟲害發生率,達到減少化學肥料及農藥使用量、促進作物增產增收的目標。
項目負責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梅旭榮介紹了行動的創新點:技術模式創新,去掉小試、中試環節,將科學研究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構建“功能菌株—現場發酵—活菌現用”應用模式;協作機制創新,搭建政產學研用協同平臺;推廣路徑創新,構建“點—面—網”三級示范網絡;戰略布局創新,基于旱地但不限于旱地,合作縣域南北方不限、經作或大田不限,由縣域試點向全國輻射。
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總農藝師鄭戈表示,立足國家戰略,土壤健康是“藏糧于地”的根基;要聚焦技術突破,打造綠色增產樣板;要把項目執行的各個環節做扎實,構建多方協同的監測反饋網絡,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姚宗路表示,微生物技術是破解土壤退化與產能瓶頸的關鍵,“百縣萬頃”行動不僅推動單產提升,更是技術應用轉化模式的嘗試,目的是探索農業綠色轉型路徑,將加速我國農業功能微生物資源從實驗室邁向田間應用。
來自項目課題組成員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山西農業大學、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北京綠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代表及相關專家參加啟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