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黃淮海夏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現場觀摩交流會在河南省漯河市舉辦。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指出,“黃淮海夏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通過增密、滴灌和精準調控破解了制約單產提升的瓶頸,技術成熟度高、落地應用效果好,實現了大幅增產、水肥高效、用工節省目標。
河南省是我國玉米生產的重要省份,提高玉米單產對糧食產能提升意義重大。
吳孔明表示,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要面向農業主戰場,破解產業發展中的難題,推進先進科技成果的落地應用。要進一步加快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充分展示示范試驗成效,帶動實現玉米大范圍大幅度均衡增產、促進水肥高效利用,進一步增強玉米生產能力,服務農業增產增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參會人員觀摩了位于漯河市舞陽縣的試驗示范田。在舞陽縣姜店鄉,1000畝連片玉米地的長勢格外喜人。當地合作社采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李少昆團隊創建的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該地塊玉米畝穗數高達5300—5600穗,比周邊農戶常規管理畝均4300穗增密1000穗以上,預測農戶每畝增產100—200公斤。
活動期間,河南省農業農村廳、作科所、中原研究中心三方簽訂《河南省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推廣合作協議》,旨在助推該技術在全省范圍內的推廣應用,為河南省糧食產能提升保駕護航;為該技術在黃淮海地區的大范圍推廣提供示范和樣板,為黃淮海夏玉米單產提升注入新的動力。
今年以來,作為玉米單產提升工程的關鍵技術,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在河南省16個縣進行整建制推廣,推動玉米種植密度由當前畝均4200株提升至5000—6000株,同時緩解黃淮海夏玉米生產季內頻發的階段性干旱、高溫、澇漬等脅迫危害。該技術在漯河市已推廣應用20多萬畝,形成了黃淮海夏玉米單產提升的“漯河模式”,為實現玉米大面積均衡增產、抗逆穩產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