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沒有灌溉條件的旱地,占全部耕地的50.3%,這里生產著全國46%的糧食、75%以上的牛羊肉、60%的溫帶水果。
在今天,千百年來的旱作經驗,和許許多多新的農業科技融合在一起,從農家種子到高效育種,從有機質還田到土壤培肥,從傳統的循環農業到現代綠色生態生產……三代農業科學家,32年扎根黃土高原,綠了黃土地,白了少年頭。位于山西省壽陽縣宗艾村和景尚村的壽陽站,建于1991年,用一手的試驗數據,努力回答在極度缺水條件下“種什么、怎么種”的問題。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環發所在山西壽陽發布了“壽陽站精神”,32年來,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們扎根在這片土地上,在科研一線研究如何向旱地要糧食,推動千萬年的旱作農業再次出發,開啟旱農現代化的進程。
9月17日,山西壽陽站的試驗田。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黃土高原的秋收
進入10月,綠色的原野漸漸染上金色,塬上平坦的農田中,玉米稈慢慢變得焦枯,谷子垂下飽滿的穗,高粱紅得像傍晚的火燒云。黃土高原東部,太行山以西,山西壽陽縣南燕竹村,56歲的賈永珍正在做秋收最后的籌備,農機、運糧車、銷售、加工都要準備好,再有20天左右,他負責的合作社里,1.8萬畝糧食就要收獲了,那將是一幅大場面,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時刻,為了這個時刻,他們已經忙碌了一年。
盡管春天遇到了倒春寒和伏旱,但秋季的雨水還算充沛,產量影響不大,賈永珍估計,可以和往年持平,玉米能收1800-1900斤,谷子也能收1000斤左右。
完全依靠自然降水的旱地中,這樣的收成是賈永珍以前不敢想象的,甚至三五年前都不太敢想象。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農業生產的根基,然而很少有人了解,全球81%的耕地,處在缺乏灌溉、完全依靠自然降水生產的狀態,而在30年前,這個數字還是79%。
人類可利用的水資源在不斷減少,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業灌溉,正在變得越來越艱難。
我國是農田灌溉率最高的國家,但仍然有50.3%的耕地是旱作,就在這50.3%的旱地上,生產著全國43%的糧食、75%以上的牛羊肉、60%的溫帶水果,同時還聚集著70%以上的生態脆弱區。
旱地占據半壁江山,如何在旱地上種出更多的糧食、蔬菜、水果,養成牛羊雞鴨等,關系著14億人飯碗的安全,也關系著無數像賈永珍這樣的耕作者切身的利益。和有灌溉條件的水澆地、水田不同,旱地農業更脆弱,對氣候的依賴程度更高,風險也更大,一次春旱,可能會讓種子播不下去,一場連綿的秋雨,也可能讓糧食收不回來。如何在喜怒無常的大自然中,獲得穩定的收成,是旱農永遠要面對的問題。
再次出發的旱農
對農業生產來說,利用雨水可能比利用其他水源的時間更長,1萬年前的北京東胡林,新時期時代的人類,馴化了最早的黍子,種植在遠離河道的山坡上,它們依靠雨水生長、開花、結實,成為人類發現最早的農業遺址。8000年前的內蒙古敖漢,人們在旱地里種植谷子,生產糧食,被認為是旱作農業最早的起源之一。
漫長的旱作農業歷史中,人們積累了許許多多利用雨水的經驗和方法,一代代傳承。但同時,在現代農業興起之前,傳統的旱作農業進步緩慢。
賈永珍還記得他小時候下地的情景,那是上世紀80年代,黃土高原上剛剛開始種植玉米,大量種植的,還是耐旱的谷子、高粱、大豆等,人類刀耕火種,用牛犁地,用鋤頭鋤草、用鐮刀收割,秋收的時候,一家老小齊上陣,天沒亮下地,天黑了還沒回家,那是黃土高原上最熱鬧但也最艱辛的時候。
即便如此,豐收依然是難得的景象,風調雨順的年代,一畝地的玉米也不過收500多斤,谷子300多斤,大豆200多斤。而如今,除非遇到極端天氣,玉米可以獲得1800斤以上的穩定產量,哪怕是春寒秋旱,也能夠保證產量。
“歸根結底,其實就是一句老套的話,科學種田,科技興農。”賈永珍說。
2023年9月,山西壽陽,黃頭高原上的秋景。姜擁軍 攝
短短40年中,賈永珍親歷了旱地農業的顛覆性變遷,在縣里支持和與農業科學院、農業大學等農科機構合作下,在他負責的合作社中,許多新的技術會第一時間推廣,“我們采用科學家選育的耐旱高產良種、田間微地形集水、覆蓋保墑、有機物料多途徑還田、種養循環等技術,極大地提高了作物產量,維持了區域生態環境,實現了生產、生態和生計三生融合發展。同時還有深耕深松、測土配肥、秸稈還田等技術,保水保墑,增加地力。”
壽陽位于晉東豫西交界處,是灌溉區和旱作區的過渡帶,生態系統復雜、生產方式多樣。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旱農科學家們在這里攻關新的旱農技術,結合傳統經驗,融合現代科技,推動千萬年的旱作農業再次出發,開啟旱農現代化的進程。
努力去適應自然
水是農業的根基,更是旱作農業技術的核心。數據顯示,在糧、棉、油、蔬菜等生產中,全國每年作物實際消耗的水量在7500億方左右,其中只有2000億方左右是灌溉水,其余5000多億方來源于自然降水。
“怎么樣高效利用自然降水,怎么樣減少水分的非生產性損耗,是旱農技術研發永遠不變的主題。”在中國農科院山西壽陽站,負責人孫東寶說。
30多年前,中國農科院在山西壽陽建立旱作農業野外觀測站,科學家們常駐鄉村和田間,深挖傳統的旱農精華、創新現代旱作農業科技,一點點改變著這里千年不變的耕作方式。
梯田,不僅僅是為了耕作方便,更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砂田,通過砂石覆蓋,達到保墑的效果。魚鱗坑,可以集存山坡上的雨水。還有間作、輪作等,可以防止連作障礙,還能培肥土壤……
這些傳統的經驗彌足珍貴,但僅有這些,旱地農業可能仍會停留在低產低效的時代,遠遠跟不上社會的發展和糧食需求的增長。
更多新的技術進入了旱農耕作中,比如覆蓋,從秸稈覆蓋到地膜覆蓋,再到可降解地膜覆蓋,這些不同的覆蓋形式,適用于不同的環境和自然條件。
在壽陽常村,老支書侯志強是旱作農業變遷的經歷者,也是現代旱農技術的受益者,2011年,他發動村民集資,種植了200畝玉露香梨,這是一種專為旱地培育的優質水果,成活之后幾乎不用澆水,完全依靠自然降水即可實現豐產,尤其在果實成熟期需水更少,水多了反而不好。如今,村里已經有6600畝雨露香梨,三分之一開始掛果,年產量在600萬斤左右,地頭價格每斤5元到6元,每年都供不應求。
9月26日,山西壽陽,黃土高原進入了秋收季節。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種植在黃土旱塬上插根吸管就可以喝水的玉露香梨,正在成為知名的品牌,也成為“旱地淘金”的典范。
優質農產品帶來的旱地農業新氣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許多努力和探索。
據了解,40年來,我國旱作農業技術的進步,至少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從上世紀80年代到2000年左右,主要解決增產穩產的問題,尤其是黃土高原上的中低產田,通過種植結構調整、耐旱品種選育、溝壟集雨,秸稈地膜覆蓋等技術,使得技術推廣區的單產從不到200斤,提升到380斤左右。2000年至2020年,則主要解決水的利用效率問題,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旱地水資源利用率已提升至68%,與21世紀初相比提升了12個百分點。2020年后,“適水種植”逐漸成為旱農技術的核心理念,“旱作農業的發展,不是與天抗爭,而是適應自然,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
五大旱區的革新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旱作農業技術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現代化的旱作農業又是怎樣的?
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龔道枝,常年從事旱作農業技術研發與推廣,他告訴記者,旱作農業并非只有一種模式,我國旱作農業分布極廣,從缺水的北方,到雨水豐沛的南方,都有旱地,它們的旱作技術也各有特點。
“如果總結旱作技術,可以籠統地概括為集水、蓄水、保墑、提效等,但要實現這樣的效果,在不同的地方則有不同的方法。”龔道枝說。
按照降水的豐缺程度,旱作農業區大致可以分為干旱區、半干旱區、半干旱偏旱區、半濕潤易旱區等。龔道枝介紹,旱農科學家們在不同區域研發了不同的旱農技術模式,如針對華北丘陵半濕潤偏旱區春旱頻繁的情況,研發的壽陽模式,以溝川壩地玉米秸稈秋季全量直接還田技術、垣坪旱地玉米秸稈秋冬覆蓋春還田技術等為代表。針對西北半濕潤易旱區,研發甘肅鎮原模式,以玉米全膜雙壟溝覆膜集雨種植技術等代表。針對東北風沙半干旱區,研發了遼農阜新模式,以玉米(谷子)花生間作、高留茬覆蓋、秋覆膜、溝壟種植、秸稈條帶還田等技術為代表……“其實,就是針對不同旱作區的需求,提高降水利用率,培肥土壤,盡可能地保障豐產和穩產。”龔道枝說。
就在距離北京不遠的河北衡水,以冬小麥為核心的適水種植模式,正在不斷推廣。衡水位于華北北部,水資源短缺,自然降水不能滿足現有的種植需求,而灌溉用水短缺,為此,龔道枝和團隊科研人員研發出新的生產模式,“技術核心是減少一次灌水,將冬小麥的3次灌溉減少為2次灌溉,同時通過選擇耐旱品種、深松深耕蓄水、秸稈全量還田等,提高對天然降水的利用效率。”龔道枝說。
旱農迎來新收獲
秋風吹過大地,大江南北即將迎來新一季的秋收。賈永珍的合作社中,500多位社員的1.8萬畝耕地上,玉米、谷子、高粱、大豆等,收獲得比過去更晚。
在人力收獲的年代,人們糧食剛剛成熟時收獲,拉回家晾曬、脫粒,然后才能賣出去。但在規模化的現代種植模式下,糧食可以在地里待更久的時間,等待水分更少的時候統一機收,在地頭就賣出去了。
適度規模是現代農業的主要特征之一,賈永珍負責的1.8萬畝地,已經相當于一個大農場,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從選擇品種、制定計劃、播種、施肥、鋤草、收獲,所有的過程中,都使用現代旱作技術,合作社成員們,基本上不用下地干活,只等一年的收成即可。更重要的是,即便春天不下雨,在秸稈覆蓋、地膜覆蓋、深耕深松等保水保墑技術的支撐下,也可以實現秋水春用,前一年秋天的雨水被牢牢地保持在耕作層,供下一個春天使用。
在常村,6000多畝雨露香梨也進入了采收季,在往年,僅玉露香梨一項,為村民們帶來的收入,人均就超過1萬元,而隨著種植面積的擴大,村里的收入也在不斷增長。
侯志強還記得10多年前,他第一次到蘇州,看到蘇南農村時的感觸,“同樣是農民,那里的人存款百萬的比比皆是,而我們黃土高原上,存款10萬的都少。”他說,“但現在不一樣了,我們雖然還比不上南方發達地區的鄉村,但和以前比,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更廣袤的北方旱區,還有數億畝玉米、數千萬畝大豆以及許許多多的糧食作物,也即將進入秋收季節,在甘肅鎮原、遼寧阜新、內蒙古武川、河北衡水等地,不同的旱作農業模式正在改變著當地的農業生產,并推廣到更廣闊的旱作區,保障著14億人的糧食安全,也為當地數以億計的農民,帶來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