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農民日報] 夯實科技基礎 支撐農業發展
國家土壤質量祁陽觀測實驗站長期開展野外監測,采集土壤數據,“號脈”南方紅壤,攻克低產鴨屎泥田、水稻缺鋅僵苗等產業難題;國家農業環境那曲觀測實驗站長期監測高寒草地生態,在海拔4600米之上創建了高寒草地生態修復與生產功能協同提升的“低草高牧”模式,為高寒畜牧業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科學支撐;國家植物保護西寧觀測實驗站開展油料作物病蟲害監測,年監測數據量達5萬條以上,對外提供數據共享、科普展示、技術服務等100次以上……
2017年3月,原農業部正式啟動農業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圍繞土壤質量、種質資源、農業環境、植物保護等10個領域,在全國456個農業科研院所開展觀測任務,并構建了以11個農業科學觀測數據中心為“塔尖”、148個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為“塔身”、4萬個農業生態環境國控監測點為“塔基”的“金字塔”式工作架構。經過6年時間的發展,我國農業科學觀測體系逐步完善,觀測能力不斷增強,觀測成果日漸豐碩,有效支撐了農業科技和產業發展。
開展長期監測,積累農業科技數據
農業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需要不同地區的實驗站點進行監測觀測,年復一年積累數據,以發現農業科學長期演變規律,為農業科技進步提供基礎支持。
在海拔3500米之上的四川省紅原縣,國家作物種質資源紅原觀測實驗站扎根于此。高寒高海拔地區,紫外線強烈,氣候惡劣,條件艱苦,實驗站的科研人員日復一日從事著野生草種質資源的采集工作。
“我們每年有近200天的時間在這里進行觀測鑒定工作,評價采集的野生種質資源。”實驗站科研人員李英主介紹,2021年至2022年,實驗站完成了300多份野生老芒麥種質資源的田間觀測,收集整理37萬余條農藝性狀相關數據信息,同時完成25份老芒麥種質資源的常規監測及5份育成老芒麥品種長期定位監測工作,豐富了國家和四川省草種質資源平臺的信息數據。
天敵昆蟲是農業病蟲害防治的“精兵強將”,在綠色防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張文明是國家天敵等昆蟲資源楚雄觀測實驗點的一名科研人員,2018年,他開始從事天敵等昆蟲資源監測工作。5年來,張文明和實驗點科研人員踏遍了楚雄州的山山水水,先后完成天敵資源調查173次、收集標本98瓶、采集圖片1267張,明確常見天敵瓢蟲37種、跳小蜂32種,一項項國家天敵等昆蟲資源數據實現了零的突破。
如今,張文明已從一名監測員成為“天敵通”。“我們讓更多天敵昆蟲資源得到科學識別,也讓更多人關注天敵資源和生物安全。”張文明說。
6年來,全國2000多個實驗站點圍繞15289個觀測指標開展長期定位觀測,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超過820GB基礎數據匯交工作。這些數據不僅為農業科技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持,也支撐了農業科學決策的制定。土壤質量觀測領域的實驗站為國家耕地質量建設、輪作休耕制度推廣等提供了基礎數據和技術支撐;植物保護觀測領域的實驗站參與撰寫《加強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工作2022年工作要點》《國內外植保大數據建設與應用調研報告》等內容,為加強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工作和開展全國草原有害生物普查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聚焦發展難題,突破農業關鍵技術
“旱地農田水分平衡研究”“旱地農田生物多樣性與提升機制研究”……在山西省晉中市壽陽縣景尚鄉,這是國家農業環境壽陽觀測實驗站正在進行的重點研究課題。
山西省地處干旱半干旱區,山多地少,水資源匱乏,這也決定了山西必須走有機旱作農業的路子。“旱地農業主要依靠降水,更有效地利用降水是我們研究的重點之一。”壽陽觀測實驗站執行站長孫東寶說。壽陽觀測實驗站新設置了280多畝試驗田,種植玉米、高粱、大豆等旱地作物,開展有機旱作農業研究試驗任務,破解旱作農業技術發展難題。
“2000年前,這里水資源利用率是56%,如今,水資源利用率最高可以達到70%。”孫東寶表示,經過30多年的觀測研究,他們探索出了一整套旱地農業技術。近年來,該技術累計應用面積5043萬畝,新增糧食22.1億公斤,新增產值91.7億元。
黑土地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黑土地,農作物才能穩產高產,農民的日子才能更加長遠,觀測實驗站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國家土壤質量通遼觀測實驗站長期對黑土地土壤質量、農業環境及土壤農用微生物等3方面開展監測。6年來,該站持續采集和分析本地區數據,為當地提供了較為全面的長期性定位田關于土壤質量、農業環境和土壤農用微生物的基礎數據庫,服務當地農業生產,也填補了國家關于東北黑土邊緣廣闊種植玉米的平原地區的數據空白。
“過去一年,我們開展了長期性定位秸稈還田微生物有機菌肥及沙化田防風蝕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玉米及旱作作物有效增產10%以上,經濟效益增加20%以上。”通遼觀測實驗站科研人員張智勇說。
國家土壤質量濟南觀測實驗站主要致力于鹽堿地的開發利用。濟南觀測實驗站從優種適土、改土利種兩方面發力:初步篩選耐鹽適生冬小麥品種5個、甘薯品種3個和花生品種3個;通過靶向鈍鹽降低土壤鹽分技術、土壤結構性改良等技術解決鹽堿地鹽分高、pH高、有機質缺乏等問題。
在農業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的支持下,各個實驗站點堅守監測任務,不斷突破區域農業發展難題,攻克農業關鍵技術,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動能更加強勁。
堅持創新引領,助力農業產業發展
圍繞農業產業發展需求,農業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組織全國實驗站點,立足區域實際,發揮專業優勢,以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產業發展。
“66萬元,第三次,成交!”今年,在第四屆全國種公牛拍賣會上,一頭華西牛種公牛拍出了66萬元的高價,這背后離不開國家農業科學烏拉蓋觀測實驗站的持續努力。
過去20年,烏拉蓋觀測實驗站測定記錄了46519頭肉牛育種群繁育、產犢、疾病、生長發育的生產性能測定數據和繁育系譜數據,建立了以數據為基礎的肉牛全基因組選擇技術體系,培育了華西牛新品種,打破主要肉牛品種依靠國外進口的局面。
如今,走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烏拉蓋管理區的草原上,不少牧場已能看到華西牛的身影,華西牛正在成為提升當地牧民經濟效益的“領頭牛”。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所長李俊雅說:“我們將進一步優化育種體系和技術體系,提高肉牛品質,給老百姓帶來更高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種子是農業發展的“芯片”,關系到我國糧食安全。國家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小麥、油菜)多點同步發力,支撐小麥和油菜新品種的審定以及地方標準的制定,助力小麥、油菜增產增收。
在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小界鄉,國家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小麥、油菜)建立了500畝旱地小麥“洛旱22”高產示范基地,通過抗旱小麥品種應用節水、測土配方培肥與保護性耕作技術,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減輕干旱影響,經現場測產,“洛旱22”畝產達519.8公斤,受到當地農民的歡迎。
農業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為產業發展作出的貢獻遠不止于此。在植物保護觀測站點的持續監測下,2019年,我國實現了對草地貪夜蛾入侵的精準預警,比FAO(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早22天,讓華北、東北地區1億多畝玉米免遭損失;在畜禽養殖數據支持下,我國分析了畜禽糞污成分構成、產排路徑、影響因素及遷移轉化趨勢,廣泛服務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相關產業需求……
農業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我們將繼續加強頂層設計,強化橫向聯系,謀劃協同觀測任務,優化提升觀測網絡數據生態,謀劃代表性重大成果產出,建設百年品牌,在科研界、產業界形成影響力,為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助力。
- [光明网]我国科学家绘出水稻“细胞级地图”,为育种装上“微观导航”2025-07-15 15:03:00
- 首个大豆全景定量蛋白质组图谱发布2025-07-15 10:13:00
- [科技日报] 一体化植物病毒载体工具盒助力分子育种2025-07-15 08:43:00
- [总台中国乡村之声]《田园新主张》沙海金穗—与风沙共舞的绿色奇迹2025-07-15 08:40:00
- [央广中国之声]《新闻纵横》“五常大米”“西湖龙井”屡见不鲜 农产品保护面临哪些难点?2025-07-14 1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