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產業技術體系中國農業科學院創新工程團隊重大成果
雞肉是我國僅次于豬肉的第二大肉類產品,約占居民肉類消費總量的21%,為居民蛋白質攝入提供關鍵保障。我國實現“吃雞自由”,白羽肉雞產業功不可沒。據國家肉雞產業技術體系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白羽肉雞出欄量超115億只,產量2032萬噸,分別約占我國肉雞出欄量和雞肉總產量的78%和82%。誰曾想,我國白羽肉雞產業曾一度陷入“肉雞自身免疫抗病力弱-養殖環境差-發病率高-藥物過度使用”的惡性循環,造成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生產和消費陷入困境。在解決國家產業重大問題需求的感召下,科技工作者不斷思考、探索,創新理念、理論,攻克卡脖子難題,創制關鍵設備和產品,通過集成示范,創建了健康高效立體養殖工藝模式,推動了全行業白羽肉雞養殖農藝模式顛覆式變革,實現了生產和消費的健康快速發展,為人們美好生活提供的美味、安全、優質的白肉放心消費。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張宏福研究員正是這場白羽肉雞產業變革的重要組織者和帶頭人。
保障雞自身健康是根本:白羽肉雞立體養殖農藝模式創新的內核
“健康的畜禽才可能產出優質的肉蛋奶”“動物自身健康,少吃藥、少打針才可避免雞肉藥殘超標安全風險”,這是張宏福研究員的口頭禪,但長期以來不被人們所重視。2007年,張宏福研究員同當時的農業部畜牧業獸醫司領導一起在主產區產業一線調研需求,養殖業主提出最多的需求是“有什么管用的新藥?政府有什么貼息貸款?”,讓畜牧專業科班出身的動物營養學博士張宏福研究員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養殖場的病是哪里來的?需要用藥物防病、治療還是正常的養殖生產嗎?吃藥是幫助動物健康生長生產嗎?養殖業中的這些誤區、陋習怎樣才能破解?這些問題使他驚醒:要跳出自己的專業圈圈,像建大樓一樣,組織不同學科、專業的“工程”團隊,去攻克白羽肉雞健康高效生產的產業難題。機會垂青于有準備的頭腦,2009年原農業部、財政部組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張宏福研究員被遴選為國家肉雞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并提綱“生產與環境研究室”主任,聚焦“肉雞養殖生產”組織優化全國性的協作團隊集成攻關,取得了上百項專利成果,突破了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創制了一批新產品,建立了以保障白雞自身健康為核心的立體高效養殖農藝模式。
吃得好是基礎:研制白羽肉雞無抗高效飼料
養殖業的主要功能是通過畜禽將飼料轉化為動物性食品。白羽肉雞具有生長期短,生長速度、代謝旺盛、飼料轉化率高的特點,與其它畜禽相比,需要更營養、更衛生安全的配合飼料,吃得好是基礎。為此,張宏福研究員團隊通過系統梳理總結現代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研究成果,針對白羽肉雞養殖飼料生產應用中實際問題,提出了以開發應用“酶制劑、益生菌、天然功能成分”為抓手,創建養分平衡、消化率高、雞只腸道健康度高的無抗高效飼料配制技術。包括:以合成生物學創制了非淀粉多糖酶、脂肪酶、淀粉酶、葡萄糖氧化酶等新產品,發明了高快速效“測料施酶”新方法;以高通量篩選、高密度發酵創制了乳桿菌、芽孢桿菌、腸球菌、乳鏈球菌等益生菌新產品;通過原料標準化、先進的提取工藝制取了純度高、高活性的黃芪多糖、黃芩苷、綠原酸等天然中草藥功能成分,并通過大量組方試驗和動物試驗驗證創制了白羽肉雞全程飼養無抗高效飼料,不僅實現了飼料無抗,而且還具有維護腸道和雞群自身免疫健康、飼料消化率高、雞糞含水量低、有害氣體產生量少的功能,讓雞“吃得好”。
住得好是前提:創建白羽肉雞舒適清潔生長環境
我國現代畜牧業規模養殖起步晚、設施工藝差、畜禽舍環境污濁。其中白羽肉雞尤甚,有的雞舍人進去眼睜不開、流淚。張宏福研究員團隊發現,許多養雞老板,舍得花錢買藥,卻不舍得在改善工藝設施上下本錢,這固然有企業一次性投入能力有關,但關鍵還是不明白環境對雞健康生長的重要性以及不知道該怎么改進。環境衛生是國內農業院校的弱勢學科,研究難度大、積累少,畜禽舍設計缺乏工藝標準。張宏福研究員團隊看到了補足這塊短板的重要性,創造條件從環境生理、健康舒適環境需求和參數標準入手,并組織優勢養殖業優勢設備工藝企業聯合攻堅,系統研究揭示了雞舍NH3、CO2等有害氣體及PM2.5的累積規律及其對雞只呼吸道、機體免疫機能的影響,研制了白羽肉雞健康高效生長的環境控制標準,出版發行了《肉雞健康高效養殖環境手冊》;創新了雞舍建筑結構、雞籠設計和空間布局、供熱方式,創制了環境控制器、高效風機、多排聯控保溫門等多項關鍵專利設備;發明配套了自動連續清糞系統、霧化加濕系統、可調式分料采食、飲水器和行車式喂料系統,破除了一系列關鍵卡脖子細節難題,集成創建了立體養殖工藝模式,設備工藝全部國產化,建設成本降至每個雞位50元以下。克服了傳統白羽肉雞傳統地面或網上平面養殖環境控制不能有效均勻到達每只雞的身體位置,單位雞只的能耗大,同時雞糞堆積、腐敗嚴重污蝕雞舍內空氣質量的弊端,讓白羽肉雞“住得好”。
管得好是保障:創建白羽肉雞全程生產數智化管理手段
傳統養殖業生產現場主要靠熟練工人。一般一幢一批能養1萬只雞的雞舍要兩個飼養工,許多老板都雇用一對夫妻負責,能力水平、責任心參差不齊,發生事故也是常見。規模養殖設施工藝自動化、智能化是保障生產過程標準化、安全的必要手段。為此,項目組自主研發了基于NB-IOT、LoRa與MQTT等多種通訊協議的物聯網環境控制器及監測控制系統,內嵌了肉雞不同生長日齡環境標準參數曲線,實時監控電壓、室外溫度,以及舍內飼料量、水量、溫度、濕度、壓力、風速、CO2、NH3濃度;實現了全程自動控制雞舍的投料飲水、通風、保溫以及清糞系統,并通過物聯網、云技術進行在線管理、遠程監測/控制,還可做到每一批雞的質量追溯。破解了大型企熟練養殖工人難找、難留,先進的技術難以落地、經營難上規模的現場生產管理難題。
卓越的生產成績、優異的雞肉品質:鑄就了中國白羽肉雞養殖農藝模式顛覆式創新
2013年,項目團隊在單項成果研究積累初成系統的情況下,與企業山西大象合作,建立白羽肉雞立體養殖生產線中試生產取得了成功。隨后經過兩年的調試、改進,于2015年9月在山西太原召開現場會,向大家展示了白羽肉雞立體養殖優異的生產水平,吸引了來自全國肉雞生產企業、科教單位500多位參會人員的極大關注。隨后在山東、遼寧、華北、中原等主產區大型企業快速推廣應用,并不斷改進、完善,多次入選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和農業農村大數據實踐典型案例。據行業協會和主管部門統計,截止2022年底,全國已有85%的白羽肉雞采用立體養殖模式,到2024年底,這一比例更是達到了93%。據了解,白羽肉雞立體養殖成套工藝設備現已出口到東南亞、日本、俄羅斯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泛占領國際市場。
卓越的養殖生產成績,遠超歐美發達國家先進水平
與傳統模式相比,白羽肉雞采用立體養殖模式成活率提高5~10個百分點,出欄上市日齡提前3~4天,節省飼料10%~15%,綜合歐洲指數普遍達400以上,高的可達600以上,遠超歐美發達國家先進水平;同時該工藝模式,節水70%~80%,降低保健藥及疫苗費50%~70%、人工50%~80%、能耗30%~60%,無墊料費用,每只雞養殖環節節本增效1.5~2.0元。按2024年出欄白雞115億只計算,年節本增效150億元以上,產生了重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據測算,白羽肉雞立體養殖模式每年節約農地達45萬畝,社會效益巨大。多次被評為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農業農村大數據實踐典型案例。
優異的雞肉品質,白羽雞肉成為營養健康飲食消費時尚
與其他畜禽養殖相比,白羽肉雞生長短,采用本項目研發的立體養殖模式率先實現了“全程無抗飼料乃至無抗飼養”,保障了雞肉無藥物殘留質量安全,成為最安全的雞肉。白羽雞肉脂肪含量低、蛋白質含量高,不僅是中老年人群養生首選的白肉,還成為年輕人們時尚消費的美味佳肴!記者在走訪中發現,白羽肉雞胸肉竟成了科技部機關食堂 “輕食減脂”的標配。外資快餐企業也大部分轉向了采購更質優價廉的立體養殖工廠的雞肉。
生產消費兩旺,糧食安全大食物觀的亮點
白羽肉雞立體養殖農藝模式的創新,推動了產銷兩旺產業迅速發展。據統計,我國白羽肉雞年出欄數從2017年的51.05億只增長到2024年的115.08億只,產肉量從2017年的866.97萬噸增長到2024年的2032.78萬噸,分別增長了1.25和1.34倍;白羽肉雞占雞肉的比例從2017年的65%提高到了2024年的82%;2017年以來,我國肉類增產量的104.7%來自于高飼料轉化率的白羽肉雞!不僅為人們美好生活提供了優質安全的肉食,而且還對養殖業結構調整、發展節糧型養殖,緩解糧食安全矛盾、踐行“食物觀”大做出了重大貢獻。
結語:創新引領,把成果寫在大地上
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發展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要“四個面向”,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農業科學院白羽肉雞立體養殖農藝模式創新團隊“不唯古、不唯洋、不信邪”,敢于突破禁區,走進產業一線,開展場景式科研攻關,不僅實現了立體智慧養殖創建零的突破,而且推動了產業顛覆式創新,是創新引領發展的優秀代表。
適用的創新成果受到行業生產者的青睞
圖:清潔舒適的生長環境
科技創新創造的營養安全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