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是我國傳統作物之一,栽培歷史悠久。作為人類重要的植物油和蛋白源,也是畜牧業發展、工業加工和醫療保健的重要原料,大豆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保障糧食安全與油料安全,以及人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百萬畝大豆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示范觀摩暨中國食用大豆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黑龍江省黑河市舉辦。其關鍵詞是食用化大豆、綠色化技術、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業內人士希望,通過科技創新與集成推廣來提高我國食用大豆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守護食用大豆。
100萬畝集成示范
東北地區是我國大豆主產區,播種面積占全國大豆總面積的50%以上,其中黑龍江省約占東北大豆面積的2/3。近年來,隨著“鐮刀灣”地區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黑龍江省大豆種植區域逐步北移,集中到以黑河市為主體的第四、第五積溫帶。
“新的生產力總是要與新的生產關系相適應。”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韓天富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他表示,黑河市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快速發展,農戶生產規模擴大,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需要適合全程機械化作業的耐密抗倒品種和綜合配套技術模式。目前,黑河地區大豆生產過程中依然面臨一些問題,如耕作方式不當,土壤肥力下降;種植結構單一,農藥殘留嚴重;種豆比較效益差,農戶生產積極性下降;技術不到位,單產水平低等,嚴重制約了大豆種植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亟待解決。
近年來,中國農科院和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在黑河地區開展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研究與示范,大力推廣以輪作倒茬、淺翻深松、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合理密植為核心的大豆全程機械化綜合技術模式,適應了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對大豆生產技術的新需求,助力當地提升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水平,取得了增產增收的良好效果。
在北安市趙光鎮,記者看到示范區大豆播種面積達5000畝,長勢良好。上茬作物為玉米,經秋季深松整地后,采用110公分大壟雙行密植栽培模式。主栽品種“東升7號”“黑河43”,進行種子包衣、根瘤菌接種,還推廣了精準施肥施藥技術,確保綠色植保理念。
愛輝區1.2萬畝大豆高產攻關示范方主要采用“七統一”模式,統一整地、統一施肥、統一品種(“黑河43”和“金源55號”)、統一播種、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統一銷售。“預計畝產200公斤,較區內常年產量增加三成以上。”愛輝區副區長徐雅斌介紹。
韓天富介紹,今年,研發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南京農業大學教授蓋鈞鎰的直接指導下,在黑河市6個縣(市區)100萬畝土地上開展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的示范工作。
“從目前的長勢看,高產示范田畝產可超過200公斤,達到世界同緯度高寒地區大豆生產的世界先進水平,為我國東北大豆主產區大豆產量、效益的提升創出了一條可行的技術途徑,證明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可復制、可推廣。”韓天富說。
新技術 新經營
“大面積示范能夠取得成效關鍵在于兩條。一是技術模式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落地性,技術能在黑河全市不同的縣、不同的地塊落地,說明技術是豆農喜聞樂見、易于實行的;二是引導技術模式到位的機制好,在生產環節對基層農技人員以及種植大戶、農場、專業協會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技術培訓服務,在各示范基地做到全生育期可示范、可參觀、可學習。”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評價道。
比如,在栽培模式上,研發團隊根據黑河實際,對大壟密植、小壟密植、壟三栽培等技術模式進行改良,集成了保護性耕作、秸稈深混還田、作物輪作和節肥節藥等單項技術。“推廣這些模式創造出了畝產200公斤以上的產量,對比全國平均畝產120公斤,成效顯著,也說明東北高寒地區大豆單產提升的潛力很大。”韓天富說。
在品種選擇上,研發團隊緊密圍繞市場需求,向合作社推薦了食用、油用和特用(小粒芽豆、黑豆、綠豆等)等適銷對路的大豆品種。其中,“‘黑河43’高產、優質,是目前黑龍江省推廣面積最大的品種,也是農業部主導品種。”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東北農業大學教授陳海濤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
在黑河市及各縣市政府支持下,研發團隊和30個合作社進行對接,在百萬畝土地上進行定向轉化,由點到面,使成果在面上開花結果。農機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的生產、經營、管理水平也不斷提高。
愛輝區大豆高產攻關示范方的依托單位正是林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侯文林向記者介紹,“我社農機裝備建設規模1200萬元,可輻射5萬畝耕地全程機械化作業要求。2016年實現整村推進、規模經營,總盈利400萬元,入社農民畝均分紅303.57元。現在示范方作物長勢喜人,現場參觀學習者絡繹不絕。”
打造“黑河大豆”品牌
除了推動黑河市百萬畝大豆增產增效,研發團隊還在中國食用大豆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發布了《中國黑河大豆品質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提出強化黑河大豆品質優勢,打造“黑河大豆”品牌。
數據顯示,2016年黑河市(含區內國有農場)大豆面積達到1860.97萬畝,占黑龍江省大豆面積的40.14%,占全國大豆面積的1/6。黑河作為“中國大豆之鄉”,一直以來都有種植大豆的傳統,更具有發展綠色優質大豆生產的得天獨厚的條件。
“總體看,黑河發展大豆產業具有以下突出優勢:自然環境優越、營養價值豐富、支撐體系完備、發展氛圍濃厚。”黑河市委書記秦恩亭表示。
《報告》顯示,2011年以來,中國農科院和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多年多點取樣分析、比較發現,黑河市大豆總異黃酮、卵磷脂、肌醇磷脂、總低聚糖、維生素E均高于全國水平及東北地區平均水平,β-胡蘿卜素含量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具有保健功能,特別適合制作功能型大豆食品。
“改善大豆品質,尤其要突出營養健康特色,大力提高蛋白質含量,提升市場競爭力,掌握國內食用大豆市場主導權。”陳萌山表示,黑河大豆要突出食用特色,強化品質優勢。
研發團隊認為,隨著人們健康、環保意識的加強,大豆食品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空間,蘊藏著巨大的商機。黑河大豆品質優勢的發揮,不僅要體現在優質原料生產上,更要體現在高質量、高檔次的大豆食品開發上;不僅要利用新工藝、新設備加工受廣大消費者歡迎的傳統豆制品,也要開發適合新市場、新人群的新型、高附加值、特色大豆產品。
“黑河大豆”品牌做大做強,關鍵靠科技創新引領發展。只有在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的前提下,才能實現技術到位,提高產量、改善品質。黑河市提出,以發展食用大豆種植加工為重點,打造100萬畝核心區、1000萬畝緊密區、3000萬畝輻射區。
《報告》指出,通過選用優質品種、調整種植業結構、合理輪作倒茬、全程標準化機械作業、規模化經營、大豆食品開發等一系列技術和管理措施,可提高大豆產業化水平,最大程度地發揮區位優勢,大幅度提升市場競爭力,共同打造中國“黑河大豆”的品牌,將黑河打造成為我國最大的綠色優質食品專用大豆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