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2025農業展望大會在北京召開。
大會期間,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秘書長許世衛發布《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5—2034)》(以下簡稱《報告》),對未來10年糧食等20種主要農產品生產、消費、貿易、價格信息進行預測。
《報告》顯示,未來10年,農業新質生產力將迎來系統性突破,鄉村全面振興將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強國建設將邁入新階段,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將實現量質全方位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將顯著增強。隨著耕地占補平衡制度不斷完善,糧食生產支持政策體系不斷健全,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基本穩定,預計2034年穩定在17.90億畝(1.19億公頃),其中小麥面積基本穩定,稻谷、玉米面積減少,大豆面積保持增長趨勢。
《報告》談到,未來10年預計糧食單產水平將提高7.8%,達到421千克/畝(6311千克/公頃),其中玉米、大豆單產將分別達到490千克/畝(7350千克/公頃)、185千克/畝(2775千克/公頃)。隨著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以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深入實施,糧食產量穩步增長,預計2034年將達到7.53億噸,與基期相比(基期為2022—2034年3年平均值,下同)年均增長0.8%。
《報告》分析,未來10年,隨著中國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度融入全球農業產業鏈供應鏈,農產品貿易結構將持續優化,進口來源呈現多元化。糧食進口呈下降趨勢,預計2034年糧食進口1.13億噸,其中小麥、玉米、大豆進口將從近年高位分別回落至410萬噸、520萬噸、7903萬噸。
此外,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的蔬菜和水果出口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年均增速分別為2.6%和8.8%。乳制品進口增速趨緩,水產品出口趨于穩定。農產品價格總體將穩中趨漲,市場調控機制更趨成熟。
《報告》提及,未來10年,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不斷完善,市場供需更趨平衡,優質優價特征持續凸顯。受生產成本剛性上漲推動,糧食價格將呈波動上漲趨勢;棉油糖作物隨著競爭力增強,價格受國際市場影響減弱;肉類價格隨著養殖技術進步,波動幅度將明顯收窄;奶類、水產品價格在消費增長拉動和生產成本推動的共同作用下呈上漲趨勢。
據大會介紹,在農業農村部等上級部門的指導下,中國農科院信息所持續推進農業信息監測預警工作,已連續十二年成功主辦中國農業展望大會,成為中國釋放農產品市場權威信息,交流農產品生產、消費、市場狀況和走勢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