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分別提出工作思路和具體舉措,排出時間表、路線圖、優先序,確保風險隱患得到有效控制,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確保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對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提出了明確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承上啟下的關鍵一步。決勝全面小康,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既需要堅定披荊斬棘、一往無前的決心和信心,還需要抓重點、補短板的腳踏實地的“精耕細作”。
防范風險守住底線
隨著改革邁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種風險挑戰接踵而至。五年來我國經濟發展中結構性問題和深層次矛盾凸顯,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遇到不少兩難多難抉擇。
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雖然當前我國金融風險總體可控,但如何實現標本兼治,消除隱患?這無疑是今年兩會聚焦和熱議的話題之一。
據媒體統計,今年兩會多數民主黨派提交的集體提案都涉及防控金融風險,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具體建議。許多代表委員也從不同角度出發,對這一問題積極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將關注的重點投向了互聯網環境下的金融風險。他建議建立聯防聯控和分級響應制度,對非法金融業務“打早”“打小”。他還建議利用創新技術升級完善金融監管體系,推動監管部門和技術企業合作,加強金融監管科技建設。
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要求,推動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取得明顯進展。他同時指出,我國經濟面好、政策工具多,完全能夠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建議,應從實體經濟、地方政府層面、房地產領域以及金融系統四大方面發力。
科技助力精準脫貧
貧困發生率從10.2%降至3.1%,在過去五年中,我國的扶貧攻堅取得了顯著成效和決定性進展。
然而,精準扶貧仍須加大力度。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透露,截至2017年年底,經各省份認定的深度貧困縣還有334個,貧困發生率為11%。
“解決貧困難題須多措并舉、綜合施策,其中當然離不開科技。”全國人大代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昝林森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應該利用科技,尤其是農業科技的力量,加快貧困人口的脫貧步伐。”
昝林森指出,目前尚未脫貧地區大都在地理位置偏僻的農村。這些地方普遍存在“三農”發展整體水平滯后的問題,存在缺技術、缺資金、缺人才的短板。要將這些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的脫貧任務落到實處,必須依靠科技帶動和產業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也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農業大而不強、產業鏈短、一二三產融合不緊、比較效益低和競爭力不強,仍是我國“三農”發展面臨的現實難題。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迫切需要以科技創新作為強大引擎。
在寧夏海原縣,“企業+專家+農戶”的幫扶模式讓優質肉牛養殖成為當地貧困群眾實現脫貧的重要渠道。昝林森告訴記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華潤集團在寧夏海原合作發展高端肉牛產業,采取給貧困戶賒牛、寄養、回收等形式發展基礎母牛養殖,通過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技術服務大規模繁育肉牛良種,使當地貧困群眾從中獲得了十分可觀的收益,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科技、資金、產業等要素綜合起來,落腳點在于龍頭企業的進入、示范和帶動。”昝林森表示,貧困地區若能找準主導產業,配強科技力量,吸引龍頭企業進入,精準脫貧將步入“快車道”。
污染防治創新引領
PM2.5年均濃度為58微克/立方米,空氣優良天數226天,比5年前增加50天——這是一組2017年北京大氣狀況的統計數字。“霧霾少了”“天更藍了”,對于生活于此的人們來說,他們對這組數字有著更為直觀的感受。
“可以看出,有關的環保舉措已經開始起效,尤其是2017年取得的效果尤為明顯。”全國人大代表、江西財經大學教授李秀香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是非常喜人的成績。”
但這場攻堅戰仍面臨許多嚴峻的現實挑戰。“首先是污染的存量比較大,化解存量需要相當長的過程,需要長時間的不懈努力。”李秀香表示。
同時,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也十分關鍵。雖然國家為此采取了實施生態移民工程、設立生態補償機制等有力措施,但在李秀香看來,有關制度如何完善、后續如何保障發展也是一大考驗。“目前,局部地區防止環境污染反彈的壓力比較大,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壓力也比較大。”此外,她還強調,環境保護觀念要跟上,污染治理的投入也要跟上。
補齊污染防治的短板,需要立法、制度、資金等各方面多管齊下,同時離不開科技的支撐。一方面,污染防治需要前沿技術的攻關開發以及適用技術的轉化推廣;另一方面,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優化升級、驅動發展方式轉變是保護生態、防治污染的“治本”之策。
近年來,我國大力加強污染防治科技創新能力,取得了明顯突破。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來看,支持力度還將繼續加大。佐證之一是,李克強在談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要做的各項工作時明確提出,“國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領域傾斜,加強霧霾治理、癌癥等重大疾病防治攻關,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