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獲悉,2014年以來我國大力推進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預計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將達到55.6%。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成立大會上表示,目前,我國正處于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時期,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對農業科技創新提出了更新、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事實上,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基地建設和技術集成推廣力度。在國家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大背景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代表著什么?科技進步又如何融入現代農業的“肌體”?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是怎么算出來的
自新世紀指導 “三農”工作的第9個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以來,有關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這一指標引起了學界、政界和社會大眾的普遍關注。
據了解,早在1997年,農業部科技司就把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研究設計的“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測算方法”作為農口測算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統一使用方法。
科技進步貢獻率是指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 ,它是衡量區域科技競爭實力和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綜合性指標,反映了科學與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效果。
“科技進步貢獻率是指廣義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這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它反映在經濟增長中資本、勞動和技術進步三大作用的相對關系。”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元這樣解釋。
而科技進步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僅包括自然科學技術進步的稱為狹義的科技進步,在狹義科技進步基礎上,再包括政策、經營管理和服務等社會科學技術進步的,則稱為廣義的科技進步。
“我們測算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是廣義的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總產值增長率的貢獻份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吳敬學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國家每年向社會公布前一年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3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0%提升到55.2%,平均每年提升0.87個百分點,到2014年預計達到55.6%。
總的來說,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一直有所提升,但幅度較小。從平均貢獻水平來看,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早在1996年,發達國家的農業技術進步貢獻率(歐美用法)已經達到55%,日本則達到70%。
科技進步成為農業經濟增長的驅動力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逐漸遞增的背后,又有哪些政策性的含義?
吳敬學指出,理論和實踐都充分證明,經濟增長主要是技術進步和要素追加共同作用的結果。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越來越顯著。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中的基礎產業,它的發展狀況如何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發展速度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我國特有的國情和農業發展的現實情況看,未來農業增長必須建立在技術進步的基礎之上。”吳敬學告訴記者。
在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趙芝俊看來,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具有現實意義。他認為,在目前情況下,農業科技進步帶來的經濟增長已經超過全部要素(資本、勞動、土地等)投入之和,成為農業經濟增長最主要的驅動力,也標志著我國農業經濟增長逐漸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為標志的粗放型增長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為標志的密集型增長轉變。
由農業科技進步帶來的經濟增長估算結果表明,由科技進步帶來的經濟增長(絕對量)總體上呈現不斷上升趨勢,說明農業科技進步已經和正在對我國的農業經濟增長發揮著穩定支持的作用。“依靠科技進步加速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應該是一種可行的選擇。”趙芝俊說。
而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在農業生產中究竟發揮多大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副省長徐南平曾表示,科技進步貢獻率更像是個學術指標,值得進一步研究。在我們的工作中,并未把它當作直接的工作目標,而是科技進步的綜合體現。
凸顯政府主體作用
談及如何提高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趙芝俊表示,農業科技不僅包括農業生產技術,而且還應包括農業經營管理和服務技術。農業與農村政策、科技政策對農業科技進步都會產生重要作用。
趙芝俊認為,中國農業科技進步水平的不斷提高,已經不能建立在依靠要素不斷投入的基礎上,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已成為促進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歷史數據分析表明,科技進步對中國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越來越強,依靠科技進步是促進我國農業發展的明智選擇。
吳敬學認為,農業技術進步模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以生物化學性技術進步為主的模式;另一種是以機械化技術進步為主的模式。兩種模式的選擇都取決于市場經濟中要素相對價格變化的誘導,但前者還要受政府行為的影響。
生物化學性技術進步的速度有賴于農業生物化學性技術創新、推廣和應用。由于這類創新成果大多數屬于公共物品,而農業屬于準公共性產業,“這就要求政府對每一個環節都要承擔起投資和組織的大部分責任。”吳敬學說。
趙芝俊建議,各級政府把發展農業的思路統一到依靠科技進步促進我國農業發展的戰略軌道上來。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先進、適用技術推廣,促進由科技創新到科技進步的轉換。加大對農民的技術培訓,通過提高技術效率來促進農業科技進步。
“此外,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通過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獲得規模效益,最終提高技術進步貢獻率。”趙芝俊說。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