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2年聚焦“三農”,這與“十八大”關于將“‘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論述是一致的,既反映了黨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又能引導全社會都來關心和重視“三農”問題。鄧小平同志曾經明確指出:中國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2004年中央發布了題為《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的中央一號文件,從這一年開始我國糧食生產止跌回升,并且實現了創紀錄的“十一連增”。農業部將糧食持續增產的原因歸納為“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好的政策是第一位的。可以說,近年來持續向好的“三農”工作,中央一號文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2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均鎖定“三農”,足以說明“三農”工作在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農業大國的社會、經濟、生態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自2004年以來的中央一號文件分別針對糧食生產下滑、農民增收緩慢、城鄉發展差距拉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不高、體制機制制約等問題。這些問題是制約我國“三農”事業發展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中央一號文件所具有的明顯的問題導向性,對涉農部門明確工作重點、找到工作抓手有很強的宏觀指導意義。要解決好“三農”問題,僅僅靠宏觀性指導性很強的中央一號文件是不夠的,還需要將政策細化變成操作性很強的扎實行動。水利興農也好,科技支撐也好,保障供給也好,穩定市場也好,都離不開相應的投入。要扎實推進“三農”工作,僅依靠政府的財政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動員全社會對“三農”大量投入,否則,政府投入只能是杯水車薪。
中央一號文件每年的主題各不相同。這雖然能夠更好地反映不同時期面臨的主要問題,但也導致了政策的連續性相對不足。在面對可以“畢其功于一役”的事情時,政策缺少連續性并不是問題。但是,“三農”問題作為制約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問題,其解決需要長期持續的努力;“三農”問題的解決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多項政策、多個部門協同推進。中央一號文件每次主要針對某個問題,不同年份之間針對的問題又區別較大。例如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注農田水利建設,到了2012年則關注農業科技創新,跳躍性很強。這就導致不同年份之間的政策不能形成有效的配合,政策的執行效果必然會受到影響。因此,要建立解決“三農”問題的長效機制。
首先,從思想認識上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三農”問題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決定了解決“三農”問題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其次,要對“三農”的扶持政策長期執行,并針對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不斷充實、完善和加強。最后,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地方政府和官員的重要考核指標。
在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更要充分認識到“三農”工作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要更好地促進“三農”工作又好又快發展,建議在保持宏觀性和戰略性的同時,通過出臺相應的配套措施和項目,增強中央一號文件的可操作性;同時建議為了增強政策的連續性,可以借鑒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制定高層次的關于振興農業農村經濟的一攬子行動計劃,出臺關于“三農”工作的法律法規,用長期性的法律法規來保障“三農”工作的扎實推進,才能為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奠定堅實的制度保障。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