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做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總體戰略部署。會議提出要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我國作為傳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根本要求,但農業強國建設任務重、涉及范圍廣,核心利器在于科技創新,科技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首要驅動力。
一、深刻理解科技創新在農業強國建設中重要驅動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農業科技創新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重要組成部分,在“三農”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不斷滲透到“三農”發展全局,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提升,科技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驅動力。黨的二十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突出強調,科技創新是引領農業現代化的第一驅動力。只有通過科技創新,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才能讓農業產業強起來;只有通過科技創新不斷突破資源環境剛性約束,走生態低碳之路,賡續農耕文明,才能讓農村美起來;只有通過科技創新,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才能讓農民富起來。未來,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核心戰略地位,優先支持,優先發展,走中國特色創新驅動農業強國道路。
二、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突出的三大短板
世界農業強國的共性特征之一是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強,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達到80%左右,2021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61%,農業科技創新還存在一定差距,突出短板主要體現三個方面。
一是農業研發實力整體不斷提升,但原始創新能力不足。《2022中國農業科技論文與專利全球競爭力分析報告》指出,我國農業科技論文與專利競爭力穩居全球第一方陣。農業科技論文總發文量、高被引論文量和Q1期刊論文量均排名第一。中國農業發明專利申請以62.83萬件保持全球第一。但我國農業基礎創新能力不足,部分核心關鍵技術受制于人。世界農業強國種業已進入“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技術”的育種“4.0時代”,我國仍處在以雜交選育和分子技術輔助選育為主的“2.0時代”至“3.0時代”之間,種業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缺少重大突破性的理論和方法,關鍵技術與戰略性產品研發水平相對較低,國際競爭力優勢相對較弱。
二是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初步建立,但涉農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初步形成政府主導、“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多層次、多主體參與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我國現有地市級以上農業科研機構974個,農林類院校98所,涉農類規模以上企業約7萬家。但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高,短板在涉農企業創新能力不足。《2022中國涉農企業創新報告》顯示,我國389家上市涉農企業創新指數為47.28(滿分:100),創新能力整體偏低,涉農企業創新投入強度2.60%,為全行業的一半,且尚未成為創新決策和創新組織主體,75%不具備重點科研平臺,包括國家級、農業農村部級別的創新平臺及博士后工作站。
三是建立了世界最大農技推廣體系,但基層推廣公益性屬性不斷退化。我國農技推廣體系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為農業發展做出過極大貢獻。截至2020年,農業農村部所屬種植業、畜牧獸醫、水產、農機化、綜合站五個系統,部、省、地、縣、鄉五級,共有國家農技推廣機構7.55萬個,農技推廣人員51.40萬人,如此龐大的農技推廣隊伍,既服務于分散經營的2.3億小農戶,也服務于生產規模相對較大的300多萬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范圍覆蓋全國農業生產區域2400余個縣。但當前由于科研、教育與推廣體制相互脫節,農業推廣資金嚴重不足,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在某些地方正在不斷退化,基層推廣人員隊伍正不斷萎縮。
三、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主要發力點
針對農業科技創新的突出短板,不斷突破科技和體制機制障礙,推動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實現,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強化農業基礎研究。農業強國建設要堅持農業科技優先發展方針,加大農業科技投入,讓農業科技投入強度由2020年的0.67%盡快提高到全國科技投入強度平均水平(1.5%),并且逐步接近農業強國水平(2%-3%)。加大基礎研究的經費投入比重,由2020年的4.53%逐步提高到10%左右水平,進而達到世界農業強國的水平(15%左右),支撐多領域實現“從 0到 1”的原創性突破創新,強化對基因組學、作物雜交育種理論、預防獸醫學、重大病蟲害成災機理等基礎研究支撐。
二是強化涉農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效能。健全優質涉農企業梯度培育體系,盡快培育一批大型國有涉農企業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扶持一批科技型骨干涉農企業成為創新重要發源地,支持中小微涉農企業創新發展,鼓勵專業化技術服務平臺企業建立。引導中央企業、民營科技型骨干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校企、院企科研人員“雙聘”等流動機制試點,盡快落實科研人員到企業兼職兼薪細則,推廣涉農企業科技特派員制度。
三是促進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新躍升,壯大社會化科技服務力量。通過基層鄉鎮機構改革,規范設置農技推廣機構和農技專崗,進一步整合各方人力資源,從農業鄉土專家、種養能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技術骨干、公費農科生中充實基層農技人員力量,優化基層農業工作體制機制,給予充足編制和資金支持。通過政府購買農技推廣服務清單等方式,支持社會化農業科技服務力量承擔可量化、易監管的農技服務。支持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個性化精準化農技服務,引導其與小農戶建立緊密的農技推廣服務聯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