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
7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研究加強耕地保護和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等問題。總書記在會上強調,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穩步拓展農業生產空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我國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有多大,目前利用情況如何,各地在鹽堿地綜合利用過程中有哪些好的做法、好的經驗?圍繞這些問題,光明日報記者展開了調研。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鐵門關市的一處鹽堿水田里,農民進行“海水稻”插秧作業。謝江林攝/光明圖片
河北滄州,技術人員在旱堿麥繁種試驗田對小麥進行測產。新華社發
內蒙古達拉特旗昭君鎮村民在育秧苗大棚中起秧。近年來,該地通過種植耐鹽堿水稻品種來改良鹽堿化耕地。新華社發
在吉林大安海坨鄉鹽堿地生態修復治理示范基地,農民駕駛收割機收割水稻。新華社發
早上七點多,張京磊像往常一樣來到地里,眼前的第三茬苜蓿一天天長高,再過一個多月就能收割了。到那時,只是肉眼觀察苜蓿長勢可不夠,張京磊還要測量株高、生物量、品質等。
為何測量?答案就在這片土地上。
張京磊腳下,不是一般的耕地,而是位于山東東營的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鹽堿地。作為山東省農科院休閑農業研究所草業科學創新團隊的成員,張京磊要通過試驗比對,篩選出適合在鹽堿地上生長的苜蓿。“苜蓿是草食動物的重要飼料,具有‘牧草之王’的美譽。苜蓿種植以收獲莖葉等營養體為目的,相對于糧食作物,苜蓿對土壤環境的要求沒有那么高,更適合鹽堿地種植。此外,苜蓿作為多年生豆科牧草,具有生物固氮作用,在鹽堿地上種植3至5年苜蓿后,再輪作糧食作物,能大大提高糧食作物的產量。”他告訴記者。
和張京磊一樣,全國各地有不少科研工作者在鹽堿地里揮灑汗水。完善灌排體系、調節土壤水肥氣熱、降低土壤鹽度和堿度、選育耐鹽堿品種……盡管研究方向各有不同,但他們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的目標卻是相同的。
變化悄然發生:旱堿麥、海水稻、耐鹽堿油菜……曾經“白花花”的貧瘠土地,逐漸變得“金燦燦”“綠油油”。鹽堿地上,正在“長”出新糧倉。
意義重大 潛在糧倉待“喚醒”
“出村往外瞧,一片白面瓢;神仙來種地,難拿二成苗”,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鹽堿地綜合利用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李林波還記得當地老一輩人說起鹽堿地時臉上掛著的惆悵。“據統計,山東有890多萬畝鹽堿地,其中黃河三角洲地區就有近700萬畝。”李林波說。
泛著斑白鹽漬的鹽堿地,曾是荒涼貧瘠、不毛之地的代名詞。據了解,土壤鹽堿化會引起土壤板結、肥力變差,土壤鹽堿含量過高會導致作物無法有效吸收水分、養分,進而生長受阻,特別是會影響作物出苗,嚴重時甚至導致絕收。不同作物品種對土壤鹽堿的耐受程度不同,不同鹽堿類型對同一作物的影響也不同。一般而言,當土壤含鹽量超過1‰時,普通作物品種的生長開始受到影響;當土壤含鹽量超過3‰時,大部分作物品種產量明顯下降。
我國鹽堿地面積大、類型多、分布廣,是全球第三大鹽堿地分布國家,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喚醒”鹽堿地這一“沉睡”的資源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鹽堿地改良團隊首席科學家、研究員李玉義在采訪中表示,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0%,“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很多鹽堿化耕地經過提質改造,可大幅提高糧食單產水平,對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意義重大。可以說,鹽堿地是我國耕地“提質、擴容、增效”的重要來源,是糧食增產的“潛在糧倉”。
“支持將符合條件的鹽堿地等后備資源適度有序開發為耕地”“做好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試點”……近些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鹽堿地都被視作重要的耕地后備資源屢被提及。
“鹽堿地綜合利用既包括鹽堿荒草地開墾利用,也包括鹽堿化耕地的綜合利用。受水資源條件、生態保護要求等限制,鹽堿化荒草地開墾利用成本高、生態風險較大,開發潛力有限。鹽堿化耕地多數已進行多年改造和種植,相對條件較好,提升難度較小,增產潛力空間大,在已有水資源保障條件下提質改造,畝均很容易增產200斤以上,1億畝鹽堿化耕地年均可增產200億斤,約占全國糧食產量的1.5%,按畝均400公斤產量測算,相當于新增2500萬畝耕地,對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意義重大。”李玉義分析。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按照地理區位、土壤因素、氣候條件以及鹽堿成因等,我國鹽堿地大致可分為西北內陸鹽堿區、東北松嫩平原鹽堿區、濱海鹽堿區、黃淮海平原鹽堿區。其中,黃淮海平原是我國成功治理鹽堿地的典型區域,鹽堿地大幅減少,目前只有零星分布。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周文彬看來,由于缺乏專用的耐鹽堿作物良種,具有農業利用潛力的濱海鹽堿地和松嫩平原蘇打型鹽堿地開發利用受到嚴重制約。需要選育推廣耐鹽堿作物品種,推動后備耕地資源高效利用。積極研發和推廣耐鹽堿優良作物重大新品種,提高鹽堿地糧食生產能力,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華麗變身 荒堿灘漸成“米糧川”
眼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的糧食陸續進入收獲期。在五十團夏河鎮十四連的沃野里,原本白花花的鹽堿地上,綠油油的玉米苗齊苗壯,種植戶斯拉吉丁·買合買提在自家剛澆過水的地里,檢查滴灌帶,觀察葉子蟲情和旱澇情況。
“我以前種玉米都在普通地里,不敢種在鹽堿地。今年通過‘干播濕出’在鹽堿地種玉米,按時澆水施肥,玉米長得好,跟往年產量差不多,每畝大概能收500公斤。”看著地里的玉米,斯拉吉丁·買合買提臉上笑意滿滿。
五十團夏河鎮農發中心工作人員王雙霞告訴記者,圍繞鹽堿地種植中的“種、肥、播、管”等重點環節,中心抓好水肥一體化管理、高效節水灌溉,重點壓鹽壓堿,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效改良土壤,讓鹽堿地“活”過來,鹽堿地種植糧食一年比一年效益好。
“鹽堿地不出糧”的傳統正在被打破。昔日荒堿灘、今朝“米糧川”的變化在多地上演——河北黃驊,渤海灣畔61.8萬畝鹽堿地收獲了13多萬噸多旱堿麥;山東東營,新品種小麥“濟麥60”在鹽堿度平均3.75‰的土地上實現畝產460.98公斤……昔日寸草不生的鹽堿地已華麗“變身”。
“變身”背后,是無數場關于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探索實踐。談到團隊目前的攻關方向,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李曉彬告訴記者,團隊圍繞如何快速高效淋洗鹽分和為植物提供均衡有效養分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鹽堿地最主要的就是鹽和肥的問題,我們在不同類型鹽堿地上試驗示范,在鹽分淋洗方面,通過控制滴灌條件下土壤水分非飽和運動的方式淋洗鹽分,相比地面灌溉淋洗水量少、淋洗效率高;在施肥方面,我們根據植物不同生育期需肥特性和耐鹽特性,提出了滴灌水肥一體化條件下‘以肥調鹽’的施肥策略和養分活化技術,提高養分利用率。另外,團隊還研發出亞表層擴容與高效阻鹽、多元有機物料培肥增碳等原創技術,提出了西北鹽堿地全耕層培育的新方法和新理論,實現中度鹽堿地增產20%以上,鹽堿耕地質量大幅提升。”李曉彬說。
周文彬介紹,由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牽頭的耐鹽堿作物育種聯合攻關組,已在山東、內蒙古、新疆、河北、東北等不同鹽堿區統一開展主要農作物在低、中、高度鹽堿地上的耐鹽堿鑒定篩選與評價,累計完成約4.5萬份作物種質資源耐鹽堿鑒定評價,篩選出耐鹽堿資源0.26萬份。
“我們在鹽堿地利用上實行‘三級利用’,即含鹽量小于3‰的輕度鹽堿地重點發展糧油和飼料糧產業,含鹽量3‰~6‰的中度鹽堿地重點發展生態草牧業、中草藥產業,含鹽量6‰~10‰的重度鹽堿地重點開展植被修復,涵養生態。另外,我們還建設了耐鹽堿糧油作物、耐鹽牧草、耐鹽中草藥等5個良種繁育及示范推廣基地,示范推廣9.2萬畝,畝增效益15%~20%。”談及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鹽堿地治理經驗,李林波如是說。
從全國層面看,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有效提高了農田灌排能力,強化了耕地土壤鹽堿化防治;探索不同鹽堿類型區域的綜合治理模式,2020—2022年農業農村部指導鹽堿地集中分布區的8個省份開展鹽堿化耕地治理試點項目,3年累計實施面積240萬畝次。各地通過綜合運用工程、農藝、化學、生物等措施,累計建成200多個集中連片綜合治理示范區,項目區耕地質量平均提升0.11~0.51個等級,土壤含鹽量平均降低約2‰。此外,各地加強“以種適地”,推進耐鹽堿作物育種創新攻關,加快突破性新品種選育。
久久為功 續寫有效治理新奇跡
麥香、稻香從鹽堿地里飄出,中草藥、牧草、林果等在鹽堿地里生長……今天的鹽堿地綜合治理,成效滿滿。但與此同時,挑戰并未消失。
采訪中,有專家坦言,耕地鹽堿化治理難度在增大。鹽堿地治理是高投入的系統工程,需要綜合運用工程、農藝等各類措施,灌排渠系、田間道路等基礎設施越缺乏、土壤鹽堿程度越高,鹽堿地治理利用成本就越高。近幾十年,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等節水灌溉技術被廣泛應用,有效促進了節水節肥,但大范圍、長期推廣滴灌使得鹽分沿滴水根和土壤上升到地表累積。
鹽隨水來,鹽隨水去,水既是土壤積鹽的因素,又是土壤脫鹽的載體,鹽堿地開發和產能提升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水資源。據了解,鹽堿地主要分布在水資源缺乏的干旱半干旱區域,經過多年開墾開發,水資源條件較好的地區已基本開墾,如果沒有大型引調水工程,鹽堿地集中連片開發難以實現,水資源緊缺給鹽堿地綜合治理帶來一定難度。
李曉彬告訴記者,鹽堿地的形成是個區域性問題,鹽堿化發生的特定自然條件不改變的話,鹽堿化就會存在反復性。即便土壤含鹽量高的問題一時解決了,還需要持續采取壓鹽排鹽、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質量等措施。如果治理后管護利用不到位,鹽堿化可能反復發生,制約糧食產能提升,需要持續投入、久久為功。
李玉義認為,在土壤改良方面,目前還缺少分類分級定量化的鹽堿地改良系統性解決方案,土壤改良效果還存在可持續差、區域應用上的不穩定等問題。未來需要及時總結各地實踐探索經驗,梳理一批適用不同區域、不同程度和類型鹽堿化土壤、不同種植制度的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模式,加強技術集成創新,加大成熟技術模式推廣應用力度。同時加強鹽堿地治理、利用與保護的科技創新,按照“土壤改良”和“作物耐鹽”相向而行的思路,創新不同程度鹽堿地適水改造提升技術,完善鹽堿地水源配置、節約用水技術裝備,研發價廉高效、環境安全的鹽堿地土壤改良培肥材料,培育耐鹽高產特質作物新品種,強化配套農機研制,夯實新形勢下鹽堿地綜合利用的科技基礎。
專家建議,有關部門應強化頂層設計,研究出臺鹽堿地相關政策,將鹽堿耕地治理改造作為鹽堿地綜合利用重點工作,加大治理改造力度;強化基礎支撐,加快鹽堿地普查成果形成和匯總,為鹽堿地綜合利用提供基礎數據;強化科技支撐,持續強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強化鹽堿地治理基礎研究,重點解決關鍵技術瓶頸,創新技術產品裝備,加快成果推廣應用;加速“以種適地”步伐,加快完善耐鹽堿作物鑒定基地布局,推動建立健全鑒定評價標準和方法,推進資源精準鑒定和基因挖掘。轉變育種觀念、加強育種攻關,加快耐鹽堿作物品種選育、試驗審定和示范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