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1月11日訊(記者潘鋒)1月10日,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2011年工作會議上獲悉,“十一五”以來,國產抗蟲棉的種植面積已占到全國抗蟲棉種植面積的95%,全國累計推廣1.67億畝,新增產值超過470億元。
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翟虎渠在本次會議上說,“十一五”期間,中國農科院共組織科技下鄉7.2萬人次,組織舉辦現場展示會、技術培訓等活動1.1萬場次,直接或間接培訓基層技術人員和農民283萬人次,發放科技圖書、資料等1468萬份,推廣新品種1722個、新技術153項,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面積累計4億畝,推廣禽類18億羽、牲畜6300萬只(頭)。“十一五”以來,應用矮敗小麥育種技術已育成32個新品種;國產抗蟲棉的種植面積已占到全國抗蟲棉種植面積的95%,全國累計推廣1.67億畝,新增產值超過470億元;以“中雙9號”為代表的一批雙低油菜新品種,年均推廣2500萬畝,覆蓋我國油菜種植面積的1/3以上;大豆新品種“中黃13”累計推廣3000多萬畝,“中黃35”創畝產402.5公斤新紀錄。
“十一五”期間,中國農科院共主持國家及行業重大科技項目5741項,取得各類科技成果643項,獲獎成果336項,其中國家級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23項。獲各項專利授權675項,獲審定新品種358個、新品種保護權78項、新獸藥證書36個、軟件著作權201個。中國小麥品種品質評價體系建立與分子改良技術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世界領先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凸顯中國農科院的國家隊地位。
翟虎渠表示,“十二五”期間,中國農科院將緊緊圍繞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把握世界農業科技前沿,以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為目標,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引導全國農業生產技術體系變革為主要任務,著力加強現代農業發展支柱學科群建設,積極推進新興交叉學科發展,從農業科技基礎性工作、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高技術發展、共性與關鍵技術研究到技術集成與示范縱深配置,不斷強化戰略性、全局性、基礎性、關鍵性重大科學技術研究,培育形成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科技成果,引領支撐農業科技創新和現代農業發展。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科學時報]國產抗蟲棉累計推廣1.67億畝 產值達470億元
發布時間:2011-01-12
|來源: 《科學時報》2011年1月12日|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科技日报] 一体化植物病毒载体工具盒助力分子育种2025-07-15 08:43:00
- [总台中国乡村之声]《田园新主张》沙海金穗—与风沙共舞的绿色奇迹2025-07-15 08:40:00
- [央广中国之声]《新闻纵横》“五常大米”“西湖龙井”屡见不鲜 农产品保护面临哪些难点?2025-07-14 15:50:00
- [央广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阳山水蜜桃”真假难辨 农产品“蹭名牌”现象为何屡禁不止2025-07-14 15:48:00
- [光明日报]桃多组学数据库发布,全流程覆盖基因挖掘到分子设计2025-07-14 15: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