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10月30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京舉行邱式邦院士學術思想研討暨百歲壽辰慶祝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在給中國農科院發來的邱式邦院士百歲壽辰賀信中說,邱式邦先生在七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秉持報國之志,滿懷為民之心,潛心學術、辛勤耕耘,勇于創新、注重實踐,取得了許多重大科研成果,特別是在害蟲的綜合防治、生物防治上取得了開創性的成就,為推動我國植物保護科學事業發展、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做出了卓著貢獻。
回良玉指出,邱式邦先生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執著追求的敬業精神、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堪稱科技工作者的楷模,也是“三農”工作者的榜樣。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繼承和發揚邱式邦先生等老一代科學家的優良傳統,不懈求索勇攀科學高峰,不辭辛勞推進生產應用,為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翟虎渠在講話時說,邱式邦院士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第一代科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昆蟲學家,中國害蟲綜合防治、生物防治的開拓者之一,是我國植物保護科學工作方針“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創立者,《中國生物防治》創刊人。他的科學成就多次受到黨和政府的表彰和嘉獎,并曾榮獲法國功勛騎士勛章,在國內外享有學術盛名。作為我國害蟲生物防治科學和技術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在他早年和以后發表的一些學術論文中提出“必須打破只有植保人員搞植保的老框框,植保工作者要和育種、栽培、土肥、水利、農機、農藥等各行各業的專家配合好,共同來解決病蟲害問題。農業防治、生物防治、抗病蟲品種、檢疫工作等也應和化學防治一樣受到重視。”“防治害蟲之道,防勝于治。優良農作習慣之養成,常使農民于不知不覺之中,可防止害蟲之猖獗”“人們往往重視病蟲發生后直接撲滅的措施,而忽略了自然因素(包括天敵)和各種農事活動抑制病蟲的巨大潛力”“病蟲情況是不斷變化的,……在這個問題上如果認識不足,對植保工作就會喪失警惕、放松領導、重治輕防、臨時突擊,往往造成工作被動和減產的局面。”“任何一個試驗都必須認真對待,計劃要認真,方法要合理,各種手段配合要得當”“廣泛地學習,詳盡地詢問,清楚地辨析,切實地實現”這些觀點深刻體現出了他發現問題、認識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研究價值觀和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人生觀,展現了其研究思想蘊含的科學精髓和智慧。邱式邦院士是中國植物保護科學研究發展的坐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的一面旗幟,其科學思想、研究作風和高尚品行,必將化育后人,指導教育我們再創新的輝煌。
慶祝會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薛亮主持,農業部、中國農業科學院(所)、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上海理工大學、中國植物保護學會、中國昆蟲學會等有關單位的領導、盧良恕院士、郭予元院士、劉旭院士及邱先生同事朋友、學生弟子、邱式邦院士夫人段醒男等出席了活動。
據悉,為了更好展現邱式邦院士為國分憂,為民解愁,獻身科學,服務三農的輝煌業績,教育培養年輕一代獻身國家的農業科學事業,中國農業科學院專門組織編輯出版了《邱式邦院士百年壽辰紀念冊》,從不同側面回顧邱式邦院士長期堅持在條件艱苦的農業生產第一線,身先士卒,言傳身教,把科學知識化為農業生產實用技術,貫穿畢生奮斗追求的點滴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