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該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氣候變化團隊與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以共同第一單位名義,使用“氣候模式-作物模型-經濟模型”耦合的評估方法,以啤酒為例,評估了氣候變化對高附加值農產品市場的影響,首次完成了氣候變化對全球大麥產量及啤酒供應的評估。其結果作為網頁封面論文,在線發表于《自然(Nature)》子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
中國農科院環發所研究員、氣候變化團隊學科首席林而達介紹,從消費量來看,啤酒是全球最受歡迎的酒精飲料。在極端高溫和干旱時期,啤酒的主要原料大麥產量急劇下降。然而,盡管在全球氣候模式的未來氣候情景中,高溫和干旱的頻率和強度顯著增加,但啤酒供應對這類極端情況的脆弱性從未得到評估。
該團隊分析了多個全球氣候模式在一系列未來氣候情景預估下超過300個未來極端氣候事件(同時出現的高溫和干旱),將基于過程的作物模型和全球經濟模型結合起來,評估未來極端高溫和干旱對全球大麥種植和啤酒供應的影響。結果顯示,在全球變暖背景下,這些極端氣候事件可能導致全球大麥產量大幅下降,本世紀平均產量損失從3%到17%不等。全球大麥供應的減少導致用于釀造啤酒的大麥出現較大比例的減少,最終導致啤酒消費量急劇下降(如阿根廷-32%),啤酒價格上漲(如愛爾蘭+193%)。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費國,也將面臨平均83%的價格漲幅。
該項研究不僅在方法論上有所創新,也有助于通過啤酒的例子喚起更多的公眾關注氣候變化、制定農業領域的適應和減緩政策。審稿人甚至認為“如果美國總統特朗普喜歡啤酒,希望在他看到這篇文章或相關報道后,美國會重返巴黎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