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訊 (記者瞿劍)針對陜西省安康地區水土中富含微量元素硒的特性,研究梳理出適合當地發展的12項特色支柱產業,籌劃組建國內頂尖的12個專業創新團隊及2個公共創新團隊,實現相關全產業鏈創新要素的整合。中國農科院與安康市政府合作開展的國內首批12項富硒產業研發課題,9日在此間正式落地。
安康市號稱“中國硒谷”,富硒產品開發有天然優勢;但一直以來技術水平不高,產業規模小、效益和集中度低。以茶業為例,該市紫陽縣的“紫陽毛尖”是與“信陽毛尖”齊名的中國名茶;但過去茶葉原料主要來自山區集散茶園,茶葉加工基本以手工為主,品質難保,效率、效益低下。
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以曾建明教授為首的研發團隊,從2012年起,對影響茶葉硒含量的土壤、品種、成熟度、吸收代謝機理等進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礎上再“帶著企業干,做給茶農看”,通過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示范企業、推廣一批成熟技術、研發一批新技術、培養一批技術骨干等措施,有力助推了安康市茶產業快速升級。
到2016年年底,安康市茶園面積由2012年50萬畝增加到76.5萬畝,茶葉產量由2012年1.32萬噸增加到2.5萬噸,產值由2012年17.9億元增加到40.2億元。生產的天然富硒綠茶銷售由原來的本省市場擴大到北上廣深等大中城市,銷售收入由3500萬元猛增到現在的1.2億元,生茶加工利潤由原來的16%提高到21%,種茶農戶由原來的3750多戶擴大到現在的9750多戶,每年茶農增收1200萬元左右。
除先期實施的茶業創新課題外,9日落地的另11項課題包括:富硒水稻育種、富硒玉米育種、富硒馬鈴薯育種、富硒魔芋栽培與生理、富硒豬肉標準研究、富硒飼料標準研究、富硒食用菌栽培與生理、富硒蔬菜栽培與生理、富硒林果標準研究、富硒水產、硒土壤與肥料等。涵蓋了富硒產業全領域、全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