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年初,農業部網站發布消息,我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馬鈴薯將成為稻米、小麥、玉米外的又一主糧。預計2020年,5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
土豆亦“飯”亦“菜”
土豆是主食還是菜品?各地居民的意見各不相同。在有著“馬鈴薯之鄉”稱號的甘肅省定西市,居民藺奔奔告訴記者,土豆在當地就是一種主糧。“我們把土豆洗凈放在大鍋里蒸,半個小時后土豆皮脹裂,叫‘開花洋芋’,可以直接當飯吃。看自己口味,可以撒上白糖或鹽等調料。”
家住甘肅省武都市的郭瀟月,非常喜歡一種叫做“洋芋攪團”的小吃。“把土豆蒸熟去皮,倒在結實的木桶里,用木棒槌反復錘砸成年糕狀,澆上辣椒、蔥末、韭菜等調料,加醋或酸菜漿水,一份攪團就是一頓飯。”
炒土豆絲,這道在全國各地都能吃到的菜肴,曾被網友冠以“國菜”的頭銜。而在臺灣新竹人陳宜廷的印象中,他們很少把馬鈴薯當成主菜。“我們主要把馬鈴薯當配菜,配合牛肉、雞肉、豬肉、胡蘿卜燉煮,也會配在燴飯里,切成小塊淋上湯汁,如果是西式吃法,會有焗烤馬鈴薯,還可以做成沙拉、薯泥。”
“法式土豆沙拉要加蛋黃醬,德式會加黑醋和黃芥末。”在法國巴黎讀書的學生王謙牧說,歐洲吃土豆,或烤熟做主食,或做成沙拉、炸薯條、薯餅等小吃。
縱觀各地的土豆吃法,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何麗認為,在《中國營養膳食指南》中,第一條要求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粗細搭配;第二條則為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從這個意義上講,馬鈴薯在蔬菜之列;但在傳統意義上,由于馬鈴薯能提供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和B族維生素,所以土豆與大米、小麥、玉米并稱四大主糧。
變身饅頭面條米飯
近日,在中國農產品加工發展戰略研討及成果展示會上,記者見到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制的馬鈴薯主糧產品。配好固體湯汁的馬鈴薯米粉,用開水泡一下就可食用。除了米粉,還有馬鈴薯全粉制成的面條、饅頭、復配米。
“馬鈴薯復配米是用碾碎的大米、小米和玉米,與馬鈴薯全粉混在一起,經熱擠壓、干燥之后做成的,在外形上與普通大米沒有區別,蒸熟之后還能做炒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員張泓介紹,他們還把馬鈴薯全粉制成湯羹類食物,還有米腸、糕點等小吃,滿足不同年齡段人群的需要。
記者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傳統食品加工與裝備研究室看到了馬鈴薯面條加工機。打開電源,加入原料,機器就可制出最細1毫米寬的馬鈴薯面條。“小麥有黏性強的面筋蛋白,但馬鈴薯沒有,所以馬鈴薯面條易斷,加工有難度。2014年上半年,我們完成了第一代馬鈴薯主食產品的研發,適合國人飲食習慣,方便長期食用。”
張泓介紹,傳統加工的馬鈴薯淀粉提取的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而馬鈴薯全粉則保留了土豆中豐富的營養元素,如膳食纖維、礦物質、維生素等。在目前的馬鈴薯主食產品中,馬鈴薯全粉含量達30%~50%。“如果用純粉,可能會出現燒心、胃酸的癥狀,我們希望能盡量提高馬鈴薯全粉的含量,目前已研制出馬鈴薯全粉含量為55%的即食米粉。”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介紹,目前馬鈴薯主糧產品已走出實驗室,第一條馬鈴薯面條生產線正在籌建中。馬鈴薯高纖面、早餐面、冷凍鮮切面將于今年8月進入市場。他認為,未來20年~30年是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的關鍵期。“目前全國馬鈴薯產量為1.5億噸,我們希望在未來3年~5年,讓全國1/3的馬鈴薯變成主糧化產品。”戴小楓說。
“天天吃蒸煮土豆、炒土豆絲,顯然不現實,要是有方便的馬鈴薯主糧產品可以考慮,但價格要親民。”一位健康科普類媒體編輯表示。
科學食用才能更健康
張泓告訴記者,歐洲的兩大主食是小麥和土豆,而我國最早的糧食是稻米和小米,由于營養成分齊全,土豆在歐洲被稱為第二面包。
“相對一般的主糧來說,馬鈴薯能提供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和B族維生素,同時富含豐富的鉀、鎂及β胡蘿卜素。100克的新鮮土豆中含有342毫克的鉀元素,小麥粉為190毫克,大米是103毫克。由于鉀可抑制鈉的吸收,對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有益,并且能量低,每100克含熱量76千卡,可預防高血脂。”何麗說。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范志紅介紹,綜合目前的研究,沒有證據表明土豆替代白米、白面主食會引起糖尿病風險上升的問題,同時土豆是一種超高飽腹感的食物,把它加入減肥餐中,替代其他低飽腹感的主食,對控制體重是有益的。但要特別注意的是,不加油的土豆才能充分發揮土豆高飽腹感的效果,如果每天食用油炸薯片、薯條,或是奶油土豆泥等,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
“土豆做主食的同時,我們也鼓勵食物多樣化,米面雜糧雜豆都要兼顧,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時要對總量有估算。”何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