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中國農科院創建“田間課堂”新模式
中國農科院在佳木斯市樺川縣設立的“田間課堂”16日正式開班,這是農業科技國家隊在此構建“3+N”結對幫扶機制的最新幫扶模式。2019年以來,中國農科院對樺川派專家、送技術、出主意、做示范,建設水稻、玉米、大豆和食用豆4個示范基地的同時,開展了“田間課堂”活動,在春季播種、夏季田管、秋季收獲等重要時節組織田間觀摩、技術服務20多次,培訓農民1萬余人次,展示新品種40余個,實施18項關鍵技術,實現作物增產增效10%—15%以上。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張合成介紹,樺川縣是中國農科院的4個重點幫扶貧困縣之一。從2019年開始,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牽頭組織水稻所、加工所、植保所、麻類所等8個研究所與黑龍江農科院、東北農業大學等4個地方院校共14個科研團隊開展了樺川科技幫扶工作。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吳孔明帶領下,構建了“3+N”的結對幫扶機制,將支部建在創新團隊上,支部書記由黨員首席擔任,作物栽培與生理、作物耕作與生態兩個創新團隊黨支部分別與樺川縣新勝村、雙興村黨支部開展了聯學共建、結對幫扶,推動黨員領導干部和科研人員接地氣、知農情,對樺川優質新品種、高產高效生產技術、高附加值農產品加工技術等需求進行聯合攻關,初步打通了當地主導產業發展限制瓶頸。
張合成表示,樺川科技幫扶“田間課堂”有以下作用和特點:一是瞄準水稻、玉米、大豆等主導產業,以集成田間綜合試驗示范技術為基礎,與農民零距離接觸,直接與農民對話,實地解決問題,根據現場田間的作物苗情,因地因苗講解田間管理技術,回答農民提出的生產中的問題;二是發放技術資料,提高農民科學種田的技術水平,增加農民科學種田的技術儲備,將主要作物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植保技術等推廣手冊和模式圖,給農民講解并免費發放,把嚴謹的科學知識通俗化、簡單化,讓農民一看就懂,一聽就明,一學就會,一用就靈,知道什么時候應該干什么、怎么干,并根據當地生態條件,為農民推薦優質高產品種;三是專家與農民建立日常聯系,可以隨時幫助農民解決問題,推廣農業綠色生產,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生產。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