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志偉 通訊員余波)種菜不下田,還能增效益,5月15日湖北公安縣召開油菜全程機械化高效模式現場示范,油菜“中雙11號”種、管、收各環節只需三種機械進行三次作業。
技術總負責人、國家油菜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油料所所長王漢中介紹,針對機械化程度低導致生產效益低、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國際競爭力不強的制約瓶頸,油料所聯合全國油菜科研優勢單位,圍繞高產、高抗、高效和機械化目標,集成融合了品種、機械裝備、植保、土壤肥料、栽培等5大領域的9項關鍵技術,建立了油菜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模式。
現場展示中,聯合機械播種融合了土壤適墑管理、密度調控、緩控釋全營養一次施肥、機械播種、芽前封閉除草等技術,小型無人飛機噴藥實現了“一促四防”(促進油菜后期生長發育,防治菌核病、花而不實、分段結實和老鼠尾巴等病害),機械收獲融合了秸稈(菌核)快速腐解技術,農民基本不用下田,實現了輕松快樂種田。
“缺少適于機收的品種是制約油菜生產機械化的重要瓶頸。”王漢中說,油料所選育的中雙11號,是世界上首個集高含油量(49.04%)、強抗裂角、高抗倒伏、抗菌核病為一體的雙低油菜品種,也是目前最適合機械化生產的油菜品種。其含油量比一般品種高出5—8個百分點左右,每百公斤菜籽能比一般品種多榨5公斤的菜籽油。“湖北、湖南、江西共建立了5個核心示范區達千畝以上的油菜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模式示范基地。”
經專家測產,公安縣夾竹園鎮萬畝示范區理論畝產211.4公斤,其中1000畝核心示范區理論畝產241.7公斤,分別比傳統生產模式的高產水平畝產180公斤增產17.4%和34.3%。
專家算了一筆賬:傳統生產物化成本每畝約185元,人工成本每畝約800元,如果畝產低,油農不賺反虧。采用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模式后,菜籽實際畝產可達210公斤,按收購價每公斤5.5元計算,每畝種植收入1155元。扣除物化和人工成本,每畝比傳統種植方式增收約755元。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