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至14日,第七屆國際瓜類作物學術大會在河南鄭州舉行。本次大會以“瓜類作物營養和人類健康”為主題,是中國科技援外項目的高水平交流活動,由科學技術部國際合作司支持,由國際園藝學會和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共同主辦,河南農業大學等單位承辦,采取線下為主、線上為輔的形式召開,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國內外各界代表參加了大會。國際瓜類作物學術大會是由國際園藝學會發起的國際性學術會議,每4年舉辦一次,是世界上最具權威性的瓜類作物學術大會。
瓜類作物包括多種重要的葫蘆科蔬菜和水果作物,如黃瓜、南瓜、絲瓜、西瓜、甜瓜、葫蘆、冬瓜、苦瓜等,是許多國家重要的經濟作物,也是世界上僅次于茄科的第二大蔬菜來源。全球每年用于農業生產的葫蘆科作物耕地面積高達900萬公頃,產出約1億8400萬噸的蔬菜、水果和種子等食物。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20年的統計數據,中國瓜類作物的總產量占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二。
中國園藝學會理事長鄧秀新院士介紹,我國是園藝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蔬菜產量7億多噸、水果近億噸,均居世界首位。瓜類作物是園藝作物的一大類,中國幾個主要的瓜類產量占世界的比例較高,西瓜為60%、甜瓜49%,黃瓜高達81%。
近年來,中國瓜類科學研究取得了較快發展,為瓜類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科研人員針對瓜類作物“好看、好吃、好種、好賣”等特性,開展了一系列研究,挖掘調控瓜類作物抗性、外觀、品質等重要農藝性狀的基因并開發了相應的分子標記,利用多樣的種質資源和先進的育種技術選育了豐富多彩的瓜類作物新品種。這些瓜類作物新品種更新了餐桌和果盤,為公眾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持續支持了瓜類的全產業鏈技術創新,在品種培育方面取得快速進步,2017-2023年期間,通過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的西瓜品種3215個、甜瓜品種2170個、黃瓜品種1723個,其中西瓜的京美系列、鄭抗系列、8424系列、美都系列等,甜瓜西州蜜系列、博洋系列、眾天系列等,黃瓜津優系列、中農系列、德瑞特系列等品種成為生產上主栽品種。
此次大會分為主題報告、特邀報告、墻報展示、品種品鑒等環節,設有49個學術報告,展示68個墻報、83篇摘要,展示和品鑒我國866個瓜類作物新品種,為世界從事瓜類作物科研、生產、教學、銷售等從業者搭建一個廣泛合作交流的國際平臺,同時極大地提升我國瓜類作物學科的國際影響力,為我國瓜類作物新品種走向世界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