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種質資源成為維護地球生物多樣性、保障人類糧食安全和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希望的火種”。什么是種質資源?種子為什么被稱為農業的“芯片”?一粒種子有多么重要?帶著這些問題,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同學們來到國家作物種質庫參與了“探秘種子方舟,感受生命力量”科普活動。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中國作物學會主辦,北京市海淀區農業農村局、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欄目、新華網科普事業部承辦。
活動中,專家向學生們介紹了種質資源的概念和作用,強調我國大力建設種質資源庫的戰略意義,以及通過科技手段怎樣把種質資源利用好、保存好。學生們通過現場觀察,對不同種子進行了分類,對低活力種子開展“種子急救”,進一步了解了發展種質資源的重要意義。隨后,學生們來到作科所科普基地,了解了最新育成的相關作物品種及國家作物種質庫保存的優質種質資源,包括小麥、小黑麥、大麥(青稞)、玉米、高粱等20種作物、70余個品種,現場專家結合作物品種,介紹了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和小麥立體勻播技術等。最后,學生們在專家的指導下,踏入水田,親手體驗備苗、插秧,真切感受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步伐明顯加快,成果轉化推廣不斷加強,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貢獻越來越大。本次活動向學生們展現了我國農業豐收背后的科技力量,為青少年播撒下求知探索的種子。作科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進一步讓農業科技走進校園和課堂,激勵廣大青少年努力學習科學知識,成為中國農業科技發展的優秀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