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縣生產的華碩蘋果 李晨攝
盛夏的云南昭通,強烈的陽光照射在豐碩蘋果上,讓它們呈現出寶石般的深紅;溫暖干爽的氣候讓它們慢慢長大;夜晚氣溫迅速下降,又讓它們變得越來越甜。
從山東、陜西等傳統產區到云貴高原、甘肅、新疆等新晉產區,從口感好但難“伺候”的富士到早熟易栽、好看好吃的國產新品種……近日,在云南省昭通市舉行的蘋果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觀摩研討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果樹種質改良研究中心副主任閻振立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國蘋果產業正在經歷西移北擴、南下爬高,品種結構逐步調整的過程。
西移北擴 南下爬高
近十余年,我國蘋果產業持續平穩發展,產量在波動中逐步提升。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研究員程存剛介紹,2017年我國蘋果產量達4139萬噸,居園林水果總產量首位;栽種面積占世界總面積44.99%,產量占世界總產量49.8%。我國蘋果栽培面積和產量分別是歐盟和美國的4倍和8倍。而且,“我國蘋果栽培面積和產量變化與世界保持一致”。
2017年,全國25個省份種植蘋果,栽培面積超過10萬公頃、產量達100萬噸以上的省份有7個,分別占全國總面積和產量的84.42%和89.19%,其中,陜西、山東分列第一和第二。
不過,蘋果產區的栽培面積在變化。程存剛介紹,從2000年到2017年,渤海灣產區蘋果栽培面積從占全國42.9%下降到23.76%;黃土高原產區占比從32.87%上升到43.62%。黃河故道產區栽培面積保持穩定;西南冷涼高地栽培面積逐年增加,但增加幅度較小。云南蘋果面積從2009年3.05萬公頃增加到2017年的7.07萬公頃。黃土高原地區800米以下區域蘋果園已經較少。而甘肅慶陽、平涼的靜寧、莊浪等地蘋果產業主要分布在海拔1300~1700米區域。
“高海拔或者夏季冷涼地區成為特色發展區。”程存剛說,四川鹽源縣35萬畝蘋果園,主要集中在海拔2300~2500米的區域;云南昭通地區、貴州高原和冷涼地區的蘋果產業發展也如火如荼。
這正是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負責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助理霍學喜教授在參觀完昭通市兩個蘋果生產基地后感到“非常震撼”的原因:該地區蘋果產業的規模擴張和類型多樣化值得關注。霍學喜表示,近期對全國蘋果產業的深入調研工作,讓他思考西南高原地區、新疆南疆四地州等地蘋果產業發展,應該是國家蘋果產業體系未來十年持續跟進、重點支撐的新領域。
此外,霍學喜在調研中發現,地方政府特別關注蘋果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問題,也就是細化和差異化的蘋果產業規劃問題,包括品種趨勢和區劃、砧木評價等。地方政府希望,國家蘋果產業體系能夠系統地深度介入或者參與各地方的規劃制定;能夠重視吸收行業意見,特別是涉果企業,如加工商、儲運商、零售商等。
為補齊短板的協同探索
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亟須解決的、制約蘋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閻振立指出,例如品種結構和種植區劃的失調,一方面造成果品的區域性、時段性過剩,另一方面也出現優質果供應不足;傳統的栽培模式加之普遍的套袋栽培,致使人工成本日益增高;長期過量對化肥的依賴,致使土壤肥力下降、果實品質降低,等等。
霍學喜也強調,在繼續推進新的栽培模式過程中,有哪些技術短板、如何補齊這些短板,顯得特別重要?!耙呀浗⑵饋淼男履J街写嬖谀男╋L險,需要我們予以重視和評價?!被魧W喜認為,回答這些問題比寫SCI論文更難,因為這需要集成產業體系各個環節的技術力量和技術儲備,需要很好地組織和協調。
為探索解決上述產業發展難題,中國農科院于2018年啟動實施協同創新項目“瓜果綠色發展技術集成與示范”,蘋果作為先期啟動樹種,近兩年來做出了一些有益嘗試。
閻振立介紹,為實現蘋果產業整體提質增效和綠色發展,他們提出“優質、安全、簡約、多樣、高效”的技術主攻方向,根據不同生態區氣候、土壤、經濟和社會條件,開展蘋果綠色發展關鍵技術集成示范,對生產上共性技術進行優化和集成,形成可復制的蘋果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
在示范布局上,秉承“生態區域代表性、地方政府積極性、科技示范輻射性、鄉村振興帶動性”的示范布局原則,及“沿海發達地區高端創新引領、主產區綠色提質增效、連片貧困地區科技精準扶貧”三位一體的區域布局發展戰略,整體推進不同產區蘋果產業綠色發展。
在協同創新項目支撐下,科研機構創新引領、地方政府政策引導、龍頭企業示范帶動,實現區域大協同、大發展。技術支撐單位所提供的早熟優良品種,如華碩、紅珍珠等,以及矮化集約化栽培模式,通過昭通當地龍頭企業的示范推廣,已成為當地蘋果產業的主要亮點,快速帶動了當地蘋果品種結構的調整和種質模式的更新。
未來:品種結構調整
在我國,富士蘋果栽培面積3800萬畝,占全國蘋果栽培面積的70%,有些地區甚至更高;產量4100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55%。
“由于品種結構失衡,市場波動很大。為搶占市場,部分富士蘋果提前采收,導致品質下降。此外,區域自然條件的差異造成蘋果品質和價格差異很大。”閻振立指出,富士雖然受到消費者的喜愛,但由于其對肥水條件要求很高、結果有大小年狀況、商品率低、果實色澤差等,對種植者而言是最難管理的品種。
“如果不調整品種結構,中國蘋果降低成本就沒希望?!遍愓窳⒄f。在今后很長時期,富士仍將是第一大主栽品種,但壓縮栽培面積將是必然趨勢。富士品種應當選擇發展最佳優系,注重“產地選優”,加快發展早熟芽變品種(系),并推廣省力化矮砧栽培。
“大區域的品種布局,應該讓優勢區與非優勢區‘錯位’發展;而小區域(板塊)則發展特色品種?!遍愓窳⒅赋觯?,已被日益重視的西南產區,由于典型的生態條件提供了生產優質果品的基礎:質量好、病蟲害輕、富士不套袋也能生產很好的果品;由于多樣性的自然條件,任何類型的品種都能找到適宜的生態條件;不同熟期的品種在市場和品質上都有一定的優勢。
對于未來蘋果產業的發展趨勢,程存剛認為,要進一步強化果業科技創新,加強國產優良品種的選育,育種目標要多樣化,即重視品質育種、特色育種,兼顧優良栽培性能。應加強育種、栽培、植保、貯藏與加工等環節合作,形成新品種配套生產技術體系。
在相關技術研究方面,要重視光、肥、水、土壤、藥等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研究、省力化果園管理技術?,F代栽培模式的內涵應該是,資源使用強度小、機械化程度高、環境友好可持續、資本回報率和勞動生產效率高。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蘋果產業的健康發展,需要穩定的政策環境和可配置的資源,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更需要一支具有科技創新活力、具備服務產業能力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