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手機、電視、廣播等媒體已經融入城鄉居民的日常生活。面對海量的信息,農民朋友顯得無所適從,產生“信息迷茫”。怎樣幫助農民朋友利用信息技術?“農業信息智能服務”的推廣應用解開了這個難題。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許世衛所長首次提出的“農業信息智能服務”是指以農業種植、養殖、加工、經營過程中各類事件為服務對象,以基礎海量數據、動態即時數據獲取和智能信息處理系統為核心技術,以分布式、互動式、主動化、自動化、即時性、可預見性等為特征的信息服務,是農業信息技術的前沿領域。
簡單地說,農業信息智能服務技術就是利用高新科技,將 “有用的”信息準確地、智能地傳輸給特定人群或個人。與傳統的農業信息技術相比,它有三大特點。一是可以自動抓取所需的信息。通過傳感器將田間的溫度、濕度等數據精確、快速地收集起來,比傳統的人工采集信息方式效率大大提高。二是可以對獲取的信息進行自動處理,直接生成簡單明了的結果。例如,通過測定墑情等就可以告訴農民什么時候澆水,該澆多少水等等。三是迅速將信息“智能”地推送給用戶。過去農民面對海量的信息不知如何處理,如今可通過手機隨時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農業信息智能服務技術目前已經取得了多項成果,正在悄悄地改變著傳統的、經驗式的農耕方式。比如:如何播種,選用什么品種?什么時間灌溉施肥,精確用量多少最為適宜?新的技術是什么,如何應用?市場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什么時候需要?等等,這些信息都能個性化地、準時地提供給需要者。
從2006年起,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在河北省懷來縣建立示范基地,推廣“可尋址廣播的個性化信息服務系統”,實現了定向廣播,農民可以利用手機短信定制自己所需要的廣播內容。目前,廣播節點安裝已發展到全縣17個鄉鎮中的11個,共61個村,總安裝節點達到2000多個,建成了有線廣播“村村響”工程。懷來縣良田屯村的一對小夫妻是“村村響”的忠實聽眾,媳婦說:“‘村村響’,響我所想、說我說需,是我最喜歡的節目”;夫道:“‘村村響’給我家送來了新技術,也送來了致富經”。(孔繁濤 姜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