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8月4日,中國農科院作科所派出專家組奔赴河南17個鄉鎮49個受災村,指導暴雨受災地區的作物生產恢復工作,得到當地農技部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的大加贊賞。
7月30日下午,作科所緊急召開會議,部署專家赴安陽滑縣、鶴壁浚縣和淇縣開展災后恢復生產工作,由副所長帶隊,6位專家分別組成3個專家組支援災區。次日,工作組啟程奔赴河南,前往鶴壁浚縣和淇縣、安陽滑縣受災嚴重的村子開展災情調研。三縣秋糧主要受災作物為玉米、花生和大豆,專家組按照因地制宜、科學研判、分類指導的原則,將作物受災田塊分為正常過水、漬水、絕收三類,提出簡單易懂、操作性強的技術指導措施。
同時,專家組帶領當地農技中心人員、農廣校老師,針對種植大戶、合作社、受災農戶舉辦三期作物恢復生產田間課堂,傳授滯澇災害后田間管理、增施肥料、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培訓了70余人。針對果樹、花生等作物,專家組還遠程連線鄭果所、油料所專家,在線給出種植戶恢復生產的建議。
在受災嚴重的浚縣,專家組查看了玉米受災情況后,鼓勵當地農戶建立復產復耕信心,向他們發放災區種植管理技術“明白紙”。針對農民提出的自家玉米地中的問題,專家們現場診斷受災生長情況,細致研判并提出施肥施藥解決方案。
為盡快開展復耕復種工作,專家組主動聯系三縣農業管理部門,討論補種改種方案,對接需求。目前,快遞發往滑縣綠豆種子200斤,白蘿卜、大白菜、生菜種子150斤。大豆育種技術創新與新品種選育團隊、燕麥公司擬捐贈大米和大豆、綠豆、蔬菜種子,現正在與浚縣、淇縣進行對接。
據悉,下一步作科所將把安陽滑縣、鶴壁浚縣和淇縣三個縣納入研究所鄉村振興科技幫扶聯系縣,根據當地農業生產實際,安排相應的科研團隊、黨支部和專家對接,建立長期科技幫扶機制。(照片均由中國農科院提供)
編輯:曲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