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土豆一直是中國老百姓餐桌上的重要食材。東北的亂燉,陜西的洋芋擦擦,山西的醋熘土豆絲,新疆的大盤雞,等等,很多特色風味菜都缺少不了土豆。
小小的土豆,不僅承載了老百姓對美食的喜愛,同時也見證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與變遷。近年來,伴隨國家馬鈴薯主食化戰略的實施和深入推進,馬鈴薯與米飯、饅頭、面條一樣,成為中國百姓餐桌上的主食。
從南美到中國
今年28歲的張奇是個地道的山西人,對于土豆,他有一種特殊情感。“以前冬天放學回家,一進樓門就能聞見媽媽做的拔爛子(一種土豆蒸制的菜肴),沖進家門,熱熱乎乎地吃上一大碗,別提有多香了。”
工作后的張奇一人在北京打拼,吃飯也多是到外面小餐館湊合,但每每看到土豆,總是會想起家鄉的味道,心里涌起暖暖的思念。
對很多中國人來說,土豆已經成為一種鄉情,一種情感寄托。在我國各地,土豆有不同的“愛稱”,比如四川叫“地蛋”,廣東叫“薯仔”,山西名“山藥蛋”……這些朗朗上口的名稱,讓人們幾乎忘記土豆其實并不是我國本土作物,相反,它本是個漂洋過海的“外來戶”。
如果追溯馬鈴薯的“原籍”,它來自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區。15世紀,當第一批歐洲探險家們到達秘魯的時候,發現當地有一種叫“papa”的地下果實。“煮熟后變得柔軟,外面包著一層不太厚的皮,吃起來如同炒栗子一樣。”這就是今天人們熟知的馬鈴薯。
后來,西班牙殖民者將馬鈴薯作為戰利品帶回歐洲。有意思的是,在最初的一個世紀里,馬鈴薯是作為觀賞性植物被西班牙王室種植在花園里的。
馬鈴薯能夠在歐洲被廣泛認可,愛爾蘭人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愛爾蘭島十分貧瘠,但由于馬鈴薯對地理環境的要求不高,同時又比較高產,幾英畝貧瘠的土地所生產的馬鈴薯,足以養活一大家人。因此,馬鈴薯很快就在愛爾蘭推廣開來。再后來,馬鈴薯從西班牙傳到奧地利,又經奧地利傳到普魯士。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經成了歐洲各國的主要作物。
實際上,在小土豆風靡歐洲的同時,它也悄然來到了中國。
我國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對馬鈴薯青睞有加,其著作《農政全書》中記載了這樣一段話:“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根圓如雞卵,內白皮黃……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膩衣,潔白如玉。”據此推算,馬鈴薯在中國種植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從副食到主食
多年以來,馬鈴薯多以全粉、油炸薯片、薯條和鮮薯等形式出現在老百姓的視野之中。
“受我國傳統飲食消費習慣的影響,馬鈴薯多是菜用和零食為主,人們對它的營養價值認識不夠。同時,我國的馬鈴薯加工技術一直難以突破,馬鈴薯利用傳統工藝做不成面條和饅頭等符合中國人飲食習慣的主食產品。”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表示。
2015年6月份,隨著我國第一代馬鈴薯主食化產品的成功面世,這一現狀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2016年6月份,第二代含55%馬鈴薯全粉的饅頭上市,第二代馬鈴薯全粉占比更高,營養更豐富,價格僅是前者的三分之二。
此后,直接用薯泥薯漿制成的第三代馬鈴薯主食化產品面世,價格更加親民,口感也更佳。
如今,走進北京各大超市,可以看到琳瑯滿目的馬鈴薯主食化產品,而且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開始愛上用馬鈴薯做的“干糧”了。
家住北京通州區的張麗波女士酷愛面食,經常在家自己做饅頭、花卷、包子之類的主食。2016年,她開始接觸添加馬鈴薯全粉的產品。“剛開始有些不適應,口感不太一樣,比純面要筋道。但是習慣以后覺得很好吃,而且聽說馬鈴薯營養成分很高,所以我家現在全部改吃馬鈴薯主食了。”
張女士所說營養價值高是有科學根據的。記者了解到,馬鈴薯富含人體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膳食纖維等7大類營養物質。同時,脂肪含量低,利于抑制體重增長、預防肥胖,有助于清理腸道、預防消化系統病變。
因此,開發營養健康的馬鈴薯主食產品,能夠滿足居民膳食結構改善的要求。此外,種植馬鈴薯有節水、節地、節肥、省藥的效果,可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替代作物。
由副食成為主食,馬鈴薯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轉型升級”。戴小楓形象地說,所謂主食,就是人們吃飯時拿在手里的,而放在餐桌中間盤子里的都叫副食或菜肴。
據估算,我國每年主食消費谷物約1.5億噸,如果馬鈴薯能占到主食消費的十分之一,那么每年可新增上億噸鮮薯消費。
為加快推動馬鈴薯主食化戰略發展,2016年2月份,農業部公布了《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1億畝以上,適宜主食加工的品種種植比例達到30%,主食消費占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
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說,馬鈴薯產業開發要大力推進技術創新,加快培育一批實力強的加工企業,培育一批消費群體,讓馬鈴薯主食產品真正進入千家萬戶、上到主食餐桌。
從單一到百變
在2015年第一代馬鈴薯主食產品上市時,品種非常單一,主要是面條和饅頭。如今,時隔2年多,各種獨具風味的中式馬鈴薯主食產品不斷被開發出來。可以說,只要是面能做的,馬鈴薯就能做。
“如果不是今天親眼所見,我還真想不到土豆能做出如此多種類的美食。”在云南昆明舉辦的中國國際薯業博覽會上,慕名而來的市民王梓琳對剛品嘗過的土豆蛋糕嘖嘖稱贊。
不僅蛋糕,餅干、水餃、湯圓、燒麥等形式多樣的主食也是一應俱全。記者看到,薯博會特別設立了中央展示區——土豆美食廚房,大廚們現場展示土豆的各種做法,觀眾可以全方位地參與到制作的全過程中。
“這次我們帶來了具有山東地方特色的土豆煎餅,通過使用特殊工藝,把土豆全粉加工成薄皮煎餅,既好吃,又有營養。”山東金曙王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經理徐大秀一邊用生鐵鏊子忙著攤餅,一邊介紹。
土豆不光能吃,還可以喝。“以前只是在電視上看到過‘土豆哥’王秀江的介紹和他制作的一些土豆美食,剛才品嘗了他現場制作的紫土豆榨出的鮮土豆汁,確實與眾不同。”幾位昆明醫學院學生在土豆廚房的現場繼續期待著下一場展示。
據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副局長潘利兵介紹,目前我國以馬鈴薯全粉、生粉、原薯、薯泥為原料加工的馬鈴薯主食產品種類不斷增多,實現了3大類200余種產品工業化、自動化、規模化生產。全國9省7市有50多家企業積極應用新技術新裝備,近3年累計生產馬鈴薯主食產品18.9萬噸,銷售額達45.4億元,為社會創造經濟效益8.9億元,帶動新增馬鈴薯種植面積2000萬畝,平均每畝增加效益300元,新增6000多個就業崗位。
“加工技術的突破,讓馬鈴薯主食產品有更多機會走向大眾餐桌。”戴小楓說,在農產品中,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是最容易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一旦全產業鏈打通,附加值上去,整個產業發展起來,馬鈴薯就能夠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有力抓手,帶動更多農民脫貧致富,發揮更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