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旱地農業創新發展報告會在北京召開。會上介紹了我國旱地農業的發展情況,旱地農業的科研進展和下一步工作部署。
會議指出,進入到“十二五”,旱地農業研究重點從聚焦糧食到農林牧綜合發展,既要產量也要效益。特別是“十二五”“十三五”時期,中國農業科學院組織全國科技力量在糧經飼種植業和農林牧綜合發展中做了大量工作,針對主要類型區資源環境條件,優化適水種植結構和制度,集成土壤增碳擴容、集雨覆蓋抗旱、適水間作種植、秸稈適水還田等關鍵技術,配套專用肥、保水劑、作業機具等技術產品形成了不同類型的典型區域發展模式。
華北丘陵半濕潤偏旱區秸稈適水還田技術模式(山西壽陽模式)基于溝川壩地良好的水肥條件,采用玉米秸稈全量還田,結合施用玉米專用緩釋肥,秋季進行深耕翻施肥;基于垣坪旱地存在水肥脅迫,采用玉米秸稈冬春覆蓋保墑、春播前撒肥深耕旋耕鎮壓播種一次性完成上述作業。該技術模式應用,可以實現玉米增產10%~25%、播前耕層土壤含水率提高2.3~5.1個百分點、耕層土壤有機質3年累積提升1.0~1.8g/kg,硝態氮淋失率降低12.1%~25.4%,肥料利用率提高4~6個百分點,達到提高旱地玉米秸稈利用率和水肥利用效率、減輕硝態氮淋失,培育肥沃健康農田目標。
東北風沙半干旱區農田立體防蝕增效栽培模式(遼寧阜新模式)以防蝕增效為核心,提出了農田立體防蝕增效理念,構建了地上、地表、地下立體調控技術系統。以玉米(谷子)花生間作、高留茬覆蓋、年際換位交替間隔深松為核心,配套集成適水密植、溝壟種植、秸稈條帶還田等技術,研發壟膜溝植播種機、秸稈間隔條帶還田機和深松聯合整地機等專利技術裝備,制定了玉米花生間作防風蝕種植、玉米貼茬少耕種植等技術標準,顯著增強了農田抗旱穩產能力。
華北半旱地冬小麥兩水高產高效栽培模式(河北衡水模式)系統地分析梳理華北地區冬小麥的灌溉制度,提出了冬小麥兩水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該技術以冬小麥水分生產力最大化而非產量最大化為目標,其核心是減少一次灌水,由冬小麥正常生產的三水灌溉改為2水灌溉,即保留了原來的播前造墑水和拔節水,而取消了揚花水。為降低減1水后的產量損失,采用了抗旱節水品種、深松耕蓄水和秸稈全量還田增碳等核心技術。冬小麥產量由正常生產的500公斤/畝降低為450公斤/畝(即減產10%),減少灌溉用水50立方米/畝(即節約灌溉水30%),冬小麥水分生產力由1.75公斤/立方米提高到1.91公斤/立方米(即提升9.1%),既節水又保糧。
西北半濕潤易旱區農田覆蓋集雨高效利用模式(甘肅鎮原模式)以集雨高效用水為核心,建立了豐產田與高產典型,形成了“鎮原旱農模式”,創新旱地玉米秋覆膜和壟溝覆膜集雨種植技術,解決了春季干旱少雨無法如期播種或播種出苗難的關鍵,全膜雙壟溝播突破了旱地玉米種植的降水量界限和海拔高度限制,增產20~30%;集成創新了夏休閑期覆膜和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麥豐產技術,增產40%;研發旱作地膜玉米密植增產全程機械化種植體系,提出以水定密、以密定水適水種植技術,平均畝產823.4kg,增產10.0%,成本降低19%,創造了畝產1014kg、水分利用效率2.54kg/mm畝的玉米高產紀錄。
半干旱偏旱區防蝕穩產增益農牧結合技術體系與模式(內蒙古武川模式)圍繞水資源高效利用和防蝕固土先后進行了漸成式等高田防水蝕種植、旱地壟膜集雨機械化播種、抗旱補水播種保苗、壟膜集雨抗旱種植、條帶留茬間作輪作防風固土耕作等技術研究;以等高田集雨穩產、糧經飼帶狀間作輪作提效、生物籬防蝕增益為重點,按集雨等高田合理配置莜麥‖箭豆(苜蓿)、莜麥‖馬鈴薯、油菜(向日葵)‖馬鈴薯等糧經飼留茬間作和輪作,以麥類或油料作物收獲后的留茬帶保護裸露帶,實現了糧食穩產、農業增效和水土流失減少,促進了“為牧而農、以農促牧”的農牧業綜合發展。
旱地農業學科首席、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梅旭榮表示,下一步農科院將圍繞新時期國家農業高質量發展科技需求,選擇適宜的關鍵技術和產品,集成應用半干旱區、半濕潤偏旱區和半濕潤區適水保土增效技術模式,提高旱農區綜合產能和產品品質,實現特色旱地作物優質生產與生態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