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在南京召開的2019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表示,我國必須在生物育種等戰略必爭的重點領域,在合成生物等受制于人的核心關鍵技術上,加快重點布局和創新突破。
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合成等發布了《2019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2019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裝備》等5個專項研究報告,介紹了10項代表2018年我國農業科技前沿研究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發布了2018年度30項中國農業農村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裝備,總結了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在農業科技創新與支撐產業發展作出的重要歷史貢獻,遴選出2019年度農業8大學科62個研究熱點前沿,揭示了中國農業總體科技競爭水平在全球的相對位置。
論壇發布了首屆“互聯網+農技推廣”服務之星遴選的50名服務之星,張桃林為服務之星代表授牌。
張桃林強調,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8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58.3%,農作物良種覆蓋率96%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69.1%,科技已成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隨著世界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和交叉融合技術對農業農村發展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廣泛和深刻。農業科技領域正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一場以生物技術、智能化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重大突破為標志,并相互滲透、融合發展的科技革命。
張桃林指出,我們必須在生物育種、智能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等戰略必爭的重點領域,在合成生物、基因編輯、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受制于人的核心關鍵技術上,加快重點布局和創新突破。特別是要重點處理好短期和長期、政府和市場、自主和合作、單項和集成等“四個關系”,重點聚焦國家糧食安全、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把握未來農業發展主動權等“四類任務”,重點抓好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平臺、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科研-推廣-培訓“三大體系”融會貫通、加快開放交流合作步伐等“四大舉措”,不斷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轉化應用水平,為滿足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