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皚皚,大棚林立。走進位于山東省壽光市洛城街道寨里村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壽光蔬菜研發中心基地,科研人員正在28號棚內進行黃瓜品種的對比試驗。
“這是我們今年最新育成的功能性口感黃瓜。它的丙醇二酸含量是一般品種黃瓜的10倍以上,有助于抑制糖類轉化為脂肪,具有減脂美容功效,因而被命名為‘中蔬佳人’小黃瓜。”中國農科院壽光蔬菜研發中心高級農藝師董甜說,目前,“中蔬佳人”小黃瓜已在壽光市累計推廣1000余畝,畝產在1萬公斤以上。
“中蔬佳人”小黃瓜等新品種,是壽光蔬菜種業創新的突破之一,也是壽光與中國農科院開展院地合作的成果之一。
中國農科院壽光蔬菜研發中心基地內的“中蔬佳人”小黃瓜。新華社記者葉婧 攝
壽光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許鐵敏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到壽光掛職的干部。她告訴記者,早在2013年,雙方就建立起全面戰略合作關系。2019年2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壽光蔬菜研發中心揭牌。2021年7月,壽光市對口中國農業科學院,以創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為契機,協同探索縣域農業科技現代化新做法、新機制、新模式。
依托雙方共建的研發中心,壽光市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圍繞實施科技創新示范、產業模式升級、人才引進培育、生態質量提升四大工程,全鏈條推進壽光農業發展科技化、生產標準化、服務高效化,被農業農村部列為首批“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目前,壽光已承接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30余項,形成種子和植保產業化產品33個,育成蔬菜新品種30余個,科研成果的累計推廣面積超過300萬畝。
蔬菜種子好不好,菜農最知道。壽光市稻田鎮崔嶺西村是個以西紅柿產銷為主的專業村,2014年由崔嶺西村黨支部領辦成立了壽光市眾旺果蔬專業合作社,是當地較早開展標準化蔬菜種植的合作社。
“品牌有了,標準高了,就缺一個叫得響的好品種。”崔嶺西村黨支部書記崔玉祿說。
而第一時間為菜農解決難題,把研發的新成果就地轉化、試驗推廣,是院地合作的最大優勢。在中國農科院研究員余宏軍和當地農業農村部門的幫助下,經過多次研究、探討、試種,“原味一號”草莓番茄扎根崔嶺西村。首批成熟的果子市場銷售價就達到了40元/公斤,可為合作社的菜農增收5萬元/畝。
“西紅柿賣出了草莓的價格,還供不應求。”崔玉祿說,目前,崔嶺西村合作社蔬菜的年銷售量近2萬噸,銷售收入超過1.1億元。
在壽光市一處智能玻璃溫室內,西紅柿正在生長。新華社記者葉婧 攝
在院地合作的帶動下,產學研深度融合,壽光與中國農科院又創新探索了“院地共建平臺+實體化運營”模式,成立了中蔬生物(壽光)科技有限公司,圍繞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開展市場化運營,精準打造成果轉化鏈、科技服務鏈,一大批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和新技能走進“中國蔬菜之鄉”的田間地頭。
“與中國農科院的密切合作為我們蔬菜產業發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提升了壽光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水平。”壽光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立新說,目前,壽光籌建了設施蔬菜領域技術創新中心,已推廣大棚滴灌、水肥一體化等300多項國內外新技術和立體栽培、無土栽培等30多種新種植模式,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蔬菜新品種達205個,全市蔬菜先進技術覆蓋面達到95%,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70%,全市國產種子市場占有率達70%以上。(記者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