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是新發展理念在農業農村領域的具體體現。“十三五”時期是我國農業綠色發展從提出到全面啟動的關鍵時期,標志著我國農業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巨大轉變。“十四五”時期是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快速提升期,我國將進入綠色發展驅動的農業高質量發展時期。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不僅是資源環境問題凸顯帶來的必須轉變發展方式的迫切要求,更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農業功能和需求變化的需要。
當前在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農產品保供給壓力加劇的雙重作用下,未來農業綠色發展可能面臨較大的被弱化風險。同時,綠色發展制度機制仍然不夠完善,綠色發展的理念還沒有深入人心,未來一段時期農業綠色發展將面臨較大挑戰。是否能夠正確處理綠色與發展、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政府與市場、先進與適用的關系,對未來我國農業綠色發展應對挑戰、順利推進意義重大。
綠色與發展:既要綠色更要發展
要從根本上改變將綠色與發展對立的錯誤觀念,不能一提綠色就認為會影響經濟發展,更不能為了綠色就不要發展。一些地區為了“綠色”對畜禽養殖一關了之、一停了之,搞“無豬縣”,實質上違背了農業綠色發展的本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于人,關鍵在思路。農業綠色發展不僅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更重要的是轉變發展理念、價值導向和思想觀念。綠色發展的核心要義是正確處理當前與長遠的關系,要樹立綠色與發展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的理念,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只有這樣才能讓綠水青山發揮經濟和社會效益,真正變成金山銀山。“兩山理論”發源地——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2003年果斷關停礦山和水泥廠轉型發展生態旅游業,到2019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796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05年的8732元增加到49598元,實現了綠色與發展的雙贏。
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與實施鄉村振興不是割裂開來的兩件事。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鄉村是生態環境的主體區域,生態是鄉村最大的發展優勢。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不僅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更是鄉村振興的客觀需要。產業興旺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而推進產業振興必須以綠色為底色、底線,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推進鄉村綠色發展。農民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如若沒有良好的產地環境和綠色生產方式,生產不出符合人們需要的優質農產品,吸引不了返鄉創業人員,也發展不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鄉村何來振興,農民何談富裕。
政府與市場:政府只解決“市場失靈”不直接管理生產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農業綠色發展必須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應解決市場機制解決不了的問題,重點做好政策創設、制度創新和監督執法,而不是對具體生產環節進行管理。一些地方在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時,缺少對農業綠色發展的頂層設計,不重視政策制度創新,直接干預生產,肥多減肥,藥多減藥,影響了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農業綠色發展的關鍵是轉變生產者生產方式和經營理念,轉變生產者生產方式和經營理念的關鍵是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法律法規與政策制度,通過環境準入、負面清單、執法監督等手段倒逼生產者轉型,借助稅收、補貼、綠色信貸等工具激勵引導市場主體綠色生產,提高全社會對農業綠色發展理念的認同度和踐行力。
先進與適用:適用的才是先進的
正確處理學習先進經驗和探索本地適用模式的關系。我國農業綠色發展存在較大的區域不平衡,蘇浙滬等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農業綠色發展起步早,目前已探索出了各自的發展路徑和技術模式。為推進試點先行,農業農村部先后確定兩批82個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探索不同生態類型下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模式,為全國其他地區樹立樣板和示范。部分地區在學習先進時,存在不從當地實際出發、直接生搬硬套的現象。學習先進更重要的是學習先進地區在推進綠色發展中的創新理念和解決問題的思路,特別是如何進行政策制度創設和體制機制創新上,而不是簡單地照搬發展模式和技術模式,不能因為“高大上”就全盤照搬,適用的才是先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