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26日消息(記者王楷)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年來,隨著國際貿易活動的日益頻繁,全球化給世界帶來巨大革新的同時,總有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副產品”,比如說,外來物種入侵,就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有媒體報道稱,國際上最具威脅性的100種外來入侵生物中,已有超過50種“入駐”中國,造成不可估量的生態系統破壞、經濟損失甚至影響人類健康和人身安全。但是,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又有哪些有效的防控手段呢?
比如像“小龍蝦”,雖然它是外來入侵物種,但如今卻是風靡全國的美食。有人調侃:“對于外來入侵物種,派吃貨去解決就行了。”不過在專家看來,這多少有點天真。
廣西南寧市魯班路某小區的露天觀賞池,近日發生了不可思議事件。一名物業工作人員在放水保潔觀賞池時,竟然發現上百條鯉魚、金魚等觀賞魚突然不見了。
小區居民譚先生:早上都有人喂魚,后來發現魚越來越少,找不到了,以為是魚都死了。
誰也沒想到,保潔人員將水池里的水放干后,罪魁禍首——兩個頭部扁長、長有鋒利牙齒的家伙露了出來。
保潔人員:沒見過,有人說是鱷魚。后來他們在網上還搜,在網上搜出來叫雀鱔。
這家伙,顯然被人放進了池子里。資料顯示,雀鱔原產于北美,魚卵有劇毒,成年的雀鱔魚體長可達3m以上,是大型肉食性兇猛魚類,會攻擊遇見的所有其它魚類。作為臭名昭著的頂級毒魚,把小小的觀賞池一掃而空,實在不在話下。
而這,僅僅是近年來我國面臨愈加嚴峻的生物入侵形勢的縮影。
記者從正在廣西南寧市舉辦的第四屆全國生物入侵大會上了解到,目前國際上最具威脅性的上百種外來入侵生物中已有超過50種進入中國,沿海發達省份和人口密集地區是外來物種入侵高發區域。
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萬方浩:目前我國收錄的外來入侵物種,并且已經確認的就是外來的,有544種。其中有100種左右是重要的入侵物種。
作為境外的“舶來品”,外來入侵物種看似有幾分神秘的“異域風情”。實際上它并不遙遠,普通人餐桌上的美味食材之一小龍蝦,就是其典型代表。廣西近兩年還出現的食人魚、非洲大蝸牛等。后者不僅禍害莊稼、蔬菜,甚至能啃食水泥,一次產卵數量可達幾百枚,號稱“田園殺手”。
來者不善的除了動物還有植物。在百多年前被引進、繁殖能力極強的水葫蘆,最近幾年在我國17個省市泛濫成災,動輒阻塞河道。如今它已被稱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
復旦大學生物系教授趙斌:其實在上海的市民中,它是一個常見的外來種。它1901年的時候是從日本引入到臺灣,作為花卉(引入)。大概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是作為動物飼料在全國推廣,曾經一度是污水治理重要的植物。它在合適的條件下,兩個星期就會繁殖一倍。之后在河道里到處都充滿著水葫蘆的生長,船只都不好運行。另外它漂浮起來會阻礙陽光投射到水下,腐爛之后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污染水質,從而造成其他的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
除了造成生物多樣性的損失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外來入侵物種給還有可能對經濟發展和人類健康造成影響。
萬方浩:許多外來有害的生物,對我們農業生產造成毀滅性的的損失。比如說松材線蟲,使得大片大片的松樹死亡,這就是經濟上的損失。對人類健康的,比如我們城市的衛生害蟲蟑螂,德國小蠊、美洲大蠊,它們傳播疾病。另外我們講的紅河蟻,紅河蟻咬人是可以至死的。
此外,生物入侵還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給出口貿易帶來了經濟損失。例如,美國曾以我國發生桔小實蠅為理由,禁止我國鴨梨出口;日本曾以水稻疫情為由,禁止我國北方稻草及稻草制品出口日本等。
專家表示,隨著國際交往、旅游、貿易活動的增多,生物入侵在不斷加劇,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遭受外來生物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20世紀90年代前,我國每8至10年才發現一個入侵新種;90年代后,每年新發現的入侵生物就有1到2種。
一方面“不速之客”撞進門,另一方面,入侵生物是否全是“洪水猛獸”,也成為爭議。小龍蝦是被全世界列為最具威脅性的百種物種之一。但這道餐桌的佳肴,怎么會就是生物鏈的大敵?沒了小龍蝦,熱衷于此的食客們又是否會甘心?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經許可偷偷入境,就是“非法移民”。闖進你家門還犯事兒,那誰也忍不了,但如果不速之客居然自帶了美味佳肴,你又該“迎來”還是“送往”呢?記者對話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萬方浩:
記者:像小龍蝦,它也是外來物種,但是也上了人們的餐桌,它也不是那么有害吧?您怎么看?
萬方浩:我們講“天生我材必有用,任何的生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某些物種它出現的地點、時間、環境它就可能導致害。關于小龍蝦有兩派觀點,目前爭論不休。從生態學家的角度、從自然保護學家的角度,小龍蝦是個大害。如果在野外,對整個農田水域淡水生態系統,是個極大的害;而且它打洞、打一兩米深,如果在大壩上面打洞就壞了事。但是小龍蝦為什么在中國餐桌上又這么喜歡?因為你現在是把它作為一種產業來推廣,如果在一定的區域加強管理,不讓它跑到野外去,它又可以作為一個產業來推動。所以小龍蝦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個雙刃劍。
而關于小龍蝦,還有個“著名”案例:2012年云南省元陽縣的哈尼梯田遭受小龍蝦入侵,部分梯田田埂被蛀空垮塌,幾乎毀于一旦,直接影響了哈尼梯田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進程。在當地農業局調查小龍蝦來源時,發現是在外地打工的當地村民覺得小龍蝦好吃,從外地購買了小龍蝦后在自家的丘田里放養。后來,很多村民覺得好吃,相互帶回來養殖,讓小龍蝦在元陽縣迅速繁殖,終成禍害,最后又不得不花大力氣根除。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
除了國際公認的、“絕對的”外來入侵物種;實際上,還有第二種就是“相對的”外來入侵物種,比如在東半球生物鏈中的亞洲鯉魚。它在美國泛濫成災、破壞當地生物鏈后,已耗費美政府近180億美元加以應對。
萬方浩:一個物種它有利的方面占優勢,還是有害的方面占多數,就要去評判。比如外來的一些雜草,它可能要開花,開花就會有花粉?;ǚ蹖︷B蜂者來講那就是好事,但是對種莊稼的農民來講,它侵占了農田,又是壞事。
目前,外來物種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國內。因其數量多、分布廣,且涉及生態系統的方方面面,實現根治難度很大。除了加大基礎研究和加強檢驗檢疫力量,專家不約而同都提到了相關公共教育的必要性。
復旦大學生物系教授趙斌:特別是過海關的時候,要主動接受一些動植物方面的檢查。不要去拒絕,甚至私藏一些植物種子,這都是非常危險的。另外也不會做一些任意放生這樣的行為。
專家萬方浩強調,提高公眾意識也至關重要:
萬方浩:我們也得通過各種媒介,讓公眾知道哪一些是最有害的物種,是什么樣子,哪一些可能就跟你的生活有關。特別是農村,在你的房前屋后,認識它,直接地參與去防除這些有害物種。
根據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紫莖澤蘭、薇甘菊、空心蓮子草、毒麥、美國白蛾、非洲大蝸牛、福壽螺、牛蛙等,都在其中。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