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珍,1966年出生,河南省濮陽縣人。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西部農業研究中心高品質棉花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兼任昌吉州棉花產業體系副首席。主持育成早熟棉品種2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9項、國家發明專利6項,被授予“河南省優秀專家”“昌吉州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1986年,宋美珍投身棉花科研,2012年起將目光鎖定新疆。面對國家棉花產業戰略西移的號召,她毅然道:“新疆是我熱愛的地方,我愿將人生信念與這片棉田融為一體。”
2018年1月,宋美珍主動請纓,從河南安陽跨越3200公里奔赴新疆,擔任中國農科院棉花所石河子綜合試驗站第四任站長。試驗站掛著“扎根新疆,獻身棉花事業”標語,既是她的誓言,亦是行動的注腳——每年駐站時間長達300余天。她常對團隊說:“棉花的科學問題在新疆,答案就在田間。”
2021年,宋美珍舉家遷往新疆。在八師133團29連推廣“寬早優”植棉模式時,棉農老張望著每畝僅9800株的棉苗憂心忡忡:“宋大姐,往年‘矮密早’模式出苗1.6萬株,今年苗這么少,我這連隊標兵的臉往哪兒擱?”宋美珍頂著40℃烈日,俯身扒開板結的土層:“老張你看,壯株根系能扎半米深,這才是抗逆的關鍵。”此后,她每隔十天便到田間觀察長勢,手把手指導水肥管理。秋收時,老張的棉田不僅以畝產510公斤蟬聯全連第一,纖維品質更躍升全團前列。消息傳開,周邊棉農紛紛登門求教,宋美珍笑言:“技術推廣容不得半點水分,只有棉農豐收,才算對得起這身白大褂。”
長期以來,新疆棉花單產徘徊在400公斤左右,傳統植棉依賴經驗、難以大面積推廣的“卡脖子”問題亟待破解。2023年,宋美珍主動扛起國家“千百萬工程”高產攻關重任。她帶領團隊反復驗證“減密壯株、水肥協同”技術模型。面對質疑,她斬釘截鐵:“高產不能靠運氣,必須用數據說話!”2024年,項目核心示范區單產突破750公斤,棉農老馬感嘆:“宋老師的‘科技棉’比老把式更靠譜!”
宋美珍的微信通訊錄里,除了家人同事,滿屏皆是棉農與技術員。無論是凌晨的咨詢消息,還是田間突發的難題,她總是第一時間回復。2025年春,一位棉農誤以為培訓需繳費,悄悄轉賬千元。宋美珍立即回電:“技術傳給大家是分內事,這錢留著給孩子買書本!”掛斷電話,她連夜驅車百里,為這位棉農單獨補課。有人勸她不必如此奔波,她卻搖頭:“棉農掙錢不易,咱科研人要對得起這份辛苦。”
2024年8月,宋美珍(中)為喀什莎車縣巴格阿瓦鄉團結村小學學生講解棉花知識。
十三載春秋,宋美珍的足跡遍布天山南北、戈壁邊緣。有人問她為何堅守邊疆,她指著試驗田里迎風搖曳的棉株說:“你看這棉花,根扎得越深,鈴結得越實。科研人的心,就該像棉根一樣深扎土地。”如今,“田間課堂”成了她最生動的講臺,累計推廣6000萬畝的“減密壯株”技術背后,是她沙啞的嗓音、磨破的鞋底,以及那句樸實的承諾:“讓棉農少投入、多賺錢,是我最大的心愿!”
從青絲到白發,宋美珍將一生歲月獻給棉花。她常說:“科研不是閉門造車,論文得寫在大地上。”棉農稱她“自家人”,同事贊她“鐵娘子”,她卻只是謙遜一笑:“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值了!”如今,她仍穿梭于棉海,身影如棉絮般柔軟堅韌,如戈壁般執著無悔,在一望無際的田野里播撒希望的種子。(中國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