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京津冀正處于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北京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天津發展沿海外向型農業、河北打造基地型農業的定位日益明確,三地之間畜牧業初具梯次互補性,區域合作漸成趨勢。
然而,京津冀資源稟賦不同,畜牧業互補性較強,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已上升至國家重大戰略高度的背景下,如何協同發展備受矚目。為此,記者專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研究員浦華。
《中國科學報》:京津冀在畜牧業資源稟賦不同的情況下,如何結合自身特點實現互補、互通?
浦華:畜牧業在京津冀三地的農業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與全國平均水平比較而言,京津冀地區的畜牧業發展基礎較好,2008年以來三地畜牧業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較同期全國平均水平高近4個百分點。
京津冀在畜牧業資源稟賦上具有明顯的互補性,實現三地畜牧業協同發展,是三地實現要素互通、資源共享的必然要求。比如,河北省畜產品生產基地的定位逐步明確。京津地區居民收入較高,是優質畜產品的主銷區。
近年來,京津冀不斷深化農業區域合作,各生產要素布局逐步優化。科技合作也不斷深入,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政府推動、學會運作”的原則,積極協作,實現了共享三地學會的科技和智力資源,為京津冀畜牧科技合作摸索出了一條可行的途徑。
《中國科學報》:協同發展過程中難免會有挑戰。您認為哪些差異限制了三地畜牧業的協同發展?
浦華:近年來,京津冀三地畜牧業分工日益明確,協作日益加強,但差異較大的財政支持政策、各自為政的行政管理體制、不同階段的畜牧業發展水平等限制了畜牧業的協同發展。
目前,京津經濟發達、財政支持畜牧業的力度較大,處于周邊的河北省經濟則比較落后。與京津地區相比,河北省不同地區發展程度各異,總體還存在畜牧業設施比較落后、規模化和標準化程度不高、畜牧農民合作組織發展滯后的難題。同時,與產業一體化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和機制是阻礙產業一體化進程的重要因素。
伴隨著京津作為核心城市本身帶來的聚集和虹吸效應,發展畜牧業所需的技術、智力和資金等生產要素不斷向兩地集中,而河北省更多的是依托豐富的飼料和土地資源,被動承接京津的畜牧產業鏈中養殖等低端產業的轉移,呈現三地產業梯度差異不斷加大的趨勢,畜牧業協同發展受到制約。
《中國科學報》:就目前情況而言,京津冀畜牧業協同發展將面臨哪些機遇?
浦華:畜牧產業一體化近年來一直在不斷推進,但相關政策遲遲難以落地,主要源于跨區域的溝通難度較大。習近平總書記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座談會上要求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從國家戰略層面要求對京津冀一體化加以推進。
今后將依托北京市的科技和種業資源、河北省豐富的勞動力和飼料資源、天津市的交通運輸和加工物流優勢,滿足京津地區居民日益增長的優質畜產品需求。這已成為京津冀畜牧業發展的共識。
近年來,我國一系列畜牧業扶持政策出臺。中央持續加大“三農”財政支出,改善農業科技創新條件,為京津冀地區在高基數、高起點上繼續保障畜產品有效供給和畜牧業協同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京津冀重視畜產品質量安全,強化安全監管。根據農業部統一部署,三地依托全國統一的動物衛生及動物產品安全監管信息平臺,實現了檢疫審批、官方獸醫出證、跨省調運監管等業務信息的統一管理,為畜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提供了基礎保障。
《中國科學報》:加快京津冀畜牧業協同發展意義重大。您對三地畜牧業的發展還有哪些政策建議?
浦華:目前,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下一步三地畜牧行業管理部門要密切合作,深入分析地區的資源稟賦情況,出臺促進協同發展的系列規劃,配套相關財政支持政策和措施,引導資金、技術等要素有序流動,促進三地畜牧業優勢互補和分工合作,引導首都經濟圈畜牧業向一體化發展。
建立互認機制,消除畜產品流通障礙。涉及畜牧業產業鏈各個環節的三地各級管理部門要樹立協調服務的觀念,創新機制體制,重區域,輕區劃,逐步消除行政區劃等對協同發展的阻礙。
在事權決定財權方面,建立畜牧協同發展財政合作機制。發揮三地政府聯合溝通作用,跨行業統籌安排資金的使用,是財政支持區域合作發展的必然要求。
不斷優化產業布局,實現產業有序轉移。京津冀要立足資源稟賦特點等優勢,順應畜牧業協同發展的要求,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和實現“生產生態協調發展”的原則,優化飼料工業和畜牧生產布局。
加強疫病防控,完善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堅持“防重于治,預防為主”的方針,健全京津冀地區動物衛生風險評估體系,提高獸醫公共服務和社會化服務水平,同時加快推進京津冀地區畜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
創新金融服務,全面推行畜牧業保險。依托京津資金優勢,以優質畜產品基地建設為依托,采取社會資本為主、政府適當支持、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建立優質畜產品發展基金。加快發展政策性畜牧業保險,擴大保險覆蓋范圍,提高保險金額和補貼標準,進一步提高養殖場戶的生產積極性和抗風險能力。
《中國科學報》 (2015-01-28 第7版 產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