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中國農科院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該院“十三五”期間在耕地保護與利用上取得的重大科技進展。
東北黑土地地力提升與可持續利用技術。針對東北黑土區耕層厚度減少、有機質含量下降等問題,牽頭全國優勢單位聯合攻關,通過研究推廣適合東北典型生態區的黑土地地力提升、水肥資源高效利用及種植制度優化等技術與規范,使東北黑土地有機質提高12%-16%,玉米增產5%。研究成果“主要糧食產區農田土壤有機質演變與提升綜合技術及應用”,獲得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南方低產水稻土改良與地力提升關鍵技術。集中優勢科研力量持續攻關,闡明了我國南方低產水稻土資源狀況及養分特征,創建了黃泥田有機熟化、白土厚沃耕層、潛育化稻田排水氧化、反酸田/酸性田酸性消減、冷泥田廂壟除障等分類改良關鍵技術,集成了低產水稻土改良與地力提升技術模式。研究成果 “南方低產水稻土改良與地力提升關鍵技術”,獲得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典型紅壤區農田酸化特征及防治關鍵技術構建與應用。通過祁陽站近30年的長期試驗與監測及實踐驗證,首次闡明了我國紅壤農田土壤酸化的時空演變規律,創建了防控與修復土壤酸化的關鍵技術,集成了區域農田酸化綜合改良技術模式。經南方6省多點大面積示范,土壤pH提高0.2-1.0個單位,農作物增產12%-27%。研究成果“我國典型紅壤區農田酸化特征及防治關鍵技術構建與應用”,獲得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主要糧食作物養分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經過十余年攻關,創建了基于產量反應和農學效率的水稻、小麥和玉米推薦施肥新方法,創新了有機肥、秸稈等養分資源高效利用新技術,集成了主要糧食作物化肥減施增效新模式。在糧食主產區玉米、小麥和水稻上近三年共推廣應用7990萬畝,平均增產5%-10%,減施化學氮肥10%-30%、化學磷肥10%-20%,氮肥利用率提高10-15個百分點,增收節支122億元。研究成果“主要糧食作物養分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已通過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公示)。
全國農田面源污染監測技術體系。經過18年攻堅克難,突破了定量難、變異大等農田面源污染監測技術瓶頸,首創全國農田面源污染監測平臺,揭示了農田氮磷面源污染的激發效應和本底效應,摸清了全國農田氮磷面源污染的底數和重點區域,集成了農田面源污染減排技術模式并在全國得到大規模應用。研究成果“全國農田氮磷面源污染監測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獲得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高精度數字土壤構建與應用。歷經21年,首創覆蓋我國全域高精度數字土壤,是我國迄今最完整和精細的土壤資源和土壤質量數據,創建了土壤大數據分析與表達關鍵技術,使我國成為首個建成全域高精度數字土壤的大國。研究成果“中國高精度數字土壤構建與應用”,被列為“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科學院賀信3周年十大科研進展”。
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副所長周衛在會上透露,面向“十四五”,中國農科院將加快建設“國家耕地質量科學研究中心”重大科技平臺;科學支撐“全國農田建設綜合監測監管系統”業務運行;加快開展“藏糧于地”系列科技攻關,包括土壤培肥與地力提升重大科技攻關、養分資源高效利用重大科技攻關和農業微生物組學重大科技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