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我國科學家參與番茄全基因組研究獲重大進展
![]() |
《自然》雜志封面 |
本報北京5月31日電(記者胡其峰)由來自中國、美國、荷蘭、以色列等14個國家的300多位科學家組成的“番茄基因組研究國際協作組”,歷時8年多的艱苦努力,于近日完成了對栽培番茄全基因組的精細序列分析。今天,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發表了這項重大科學成果。
番茄是研究果實發育的經典模式植物,我國科學家在這項國際番茄基因組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貢獻。作為中方協調人,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傳友和薛勇彪負責第3號染色體的測序工作,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黃三文和杜永臣負責第11號染色體的測序工作。番茄基因組有12條染色體,中國科學家高質量地完成了番茄基因組測序總任務的1/6,標志著我國成為番茄基因組學研究的強國之一。
8年來,國際協作組采用“克隆連克隆”和“全基因組鳥槍法”相結合的測序策略,在解碼的番茄基因組中,共鑒定出約34727個基因,其中97.4% (33840個)的基因已經精確定位到染色體上。番茄基因組的解讀,是科學家通過國際合作完成的又一個高質量的模式植物的基因組序列分析,對于不同物種之間的比較基因組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這項工作將極大推動番茄乃至包括馬鈴薯、辣椒、茄子等在內的茄科植物的功能基因組研究,為培育具有高產、優質、抗病蟲害、抗逆等優良性狀的番茄新品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推動全世界的番茄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有關專家表示,我國蔬菜種業面臨著強大的國際競爭。中國在國際蔬菜基因組研究領域具有優勢地位,而如何把基礎科研的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是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科學家建議,應在進一步鞏固蔬菜基因組研究優勢的基礎上,加強蔬菜作物分子設計育種體系的建設,并與常規育種相結合,加速有自主知識產權優良品種的培育,這對于支撐我國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提升我國蔬菜種業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也是不可錯過的歷史機遇。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