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9月7日電 (記者瞿劍)來自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南京大學和中科院遺傳所的專家今天警告說,全球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生產帶來種種有利和不利影響,涉及作物單產、品種改良、作物種植制度、作物區域布局、病蟲害遷移等各個關鍵環節,迫切需要組織農業氣象、農業資源、作物育種、農業經濟、農業生態等多個學科、多個領域的科研人員,圍繞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的各個環節開展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研究。
“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生產系統的影響機理及適應機制研究”在此間正式啟動。據悉,該項研究是科技部今年啟動的“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之一。全球變化研究是繼蛋白質研究、量子調控研究、納米研究、發育與生殖研究之后的第五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
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唐華俊介紹,最近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上升了0.74℃左右,同期我國平均地表氣溫上升了1.1℃,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全球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生產帶來種種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氣候變暖導致極端災害性天氣多發、頻發、重發。民政部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農作物受災面積達到4721.4萬公頃,絕收面積達491.8萬公頃。極端災害天氣的發生,對我國部分區域的糧食生產造成了顯著影響。二是氣候變暖導致病蟲害發生規律性變化。相關監測結果表明,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小麥條銹病越夏區的海拔高度升高了100米以上,發生流行時間提早半個月左右。近10年來,水稻螟蟲成災的早發和高發,成為影響我國南方水稻高產最嚴重的病蟲害。稻飛虱和南方果樹黃萎病的發生區域也明顯逐步向高緯度、高海拔地區擴張。草地螟在北方則連年暴發。三是氣候變暖影響種植制度。有關研究表明,氣溫每升高1℃,水稻生育期縮短7—8天,冬小麥生育期縮短17天,直接影響單產水平。冬小麥的安全種植北界已由長城沿線向北擴展了1—2個緯度(100—200公里)。華北地區冬小麥正由冬性向半冬性過渡。此外,氣候變暖還常常導致土壤肥力下降,農藥、化肥施用量增加,糧食生產成本上升等問題。唐華俊強調,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交織,在時間和空間上呈現錯綜復雜的現象和結果。
該項目以東北、黃淮海、長江中下游、華南和西北糧食主產區為研究區域,選擇水稻、小麥和玉米三大作物為研究對象,重點開展六個方面的研究: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生產水熱土資源要素時空變化的作用過程;氣候變化誘發的糧食作物品種抗逆性和生長發育特征變化及其對品種改良的影響;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作物種植制度與區域布局的影響機理及適應機制;氣候變化背景下糧食主產區主要病蟲害時空格局消長動態和大規模流行暴發生態學機理;氣候變化條件下農業旱災的時空格局演化規律;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產量、國家糧食安全、糧食區域平衡、糧食主產區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程度,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