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項目技術總負責人、中國農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黃長嶺介紹,針對玉米生產水平和比較效益偏低、農機農藝融合度不足等主要問題,中國農科院在黃淮海主產區的山東德州、安徽阜陽和東北主產區的內蒙古通遼等地,共建立了5個千畝以上面積的玉米高產高效生產模式攻關示范方,集成組裝了“超高產攻關模式”(農機農藝八配套、科學播種六融合)和“大面積生產模式”(農機農藝六配套、科學播種六融合),其中“超高產攻關模式”比“大面積生產模式”增加了葉面施肥和人工授粉兩項關鍵技術。
黃長嶺算了一筆賬:如果用這套模式在黃淮海區推廣種植(約1.8億畝),按每畝增產100公斤算,相當于多種了3000萬畝夏玉米,可多提供一億人一年的口糧,全球70億人每人可分到15個玉米棒子。
“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玉米高效生產模式,簡化玉米生產程序,實現機械化栽培、信息化管理和區域化實施,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是我國玉米生產實現高產高效的必然選擇。”出席現場會的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