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更瑞研究員(左一)為果農作技術指導。鄭果所供圖
一棵果樹就是一個綠色銀行。
20年前,朱更瑞來到遼寧普蘭店,開始將這里種植的玉米改為設施桃。如今桃實際種植面積6.5萬畝,年產值達15億~20億元。
劉濟偉在阜平縣進行幫扶一年多后,帶動新增果樹種植面積5.36萬畝,帶動貧困戶4000多戶、貧困人口1萬多人,示范區果品價格是周邊水果價格的5~6倍。
幾代科學家扎根寧陵縣開展科技扶貧,使示范區酥梨優質果率提高到80%,畝增收近千元,并成為該縣支柱產業。
他們都來自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以下簡稱鄭果所),所長曹永生研究員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十二五”以來,他們的扶貧經驗是:扎根一線,精心組織實施科技扶貧;固本培元,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凝練模式,不斷加大精準扶貧力度;強化服務,提質增效增加果農收入。
高起點扶貧
“十二五”以來,鄭果所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保存果樹種質資源突破1萬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桃種質資源圃和第二大的果樹瓜類種質資源庫(圃);審定新品種100多個,新品種權、專利數量快速增長。
“扶貧先扶智,通過強化科技創新,將品種和技術作為科技精準扶貧的重要力量,為全國瓜果科技推進脫貧攻堅提供技術支持,助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在產業扶貧中發展應用。”曹永生說。
為此,鄭果所系統分析不同貧困縣(市)的優勢與不足,聚焦“五新”:新種質、新基因、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實現高起點扶貧。
鄭果所副研究員周厚成曾在西藏林芝掛職扶貧?!耙粋€門巴族村子里有56個大棚,都種植草莓,在我來之前已經種了兩年。按說一個棚平均能收入4萬元,但這里的收益一般。”他很快就發現,是草莓品種的問題,并進行了更新。
科研人員還通過不同日照習性的草莓品種選擇搭配,填補了青藏高原夏秋草莓生產的空白,實現了草莓鮮果的周年供應。
這是鄭果所開展援疆援藏工作的一件小事。他們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七師、阿克蘇,西藏拉薩、林芝等地建立合作關系,研究蘋果腐爛病綠色防控技術體系,推進建立國家紅棗科技創新聯盟,制定現代林果業發展規劃,開展果樹綠色發展技術集成示范,推動新疆和西藏果業發展。
鄭果所鼓勵科技人員到基層掛職和蹲點,選派4名優秀科技人員到河北阜平、貴州沿邊、湖南湘西和江蘇泗洪掛職副縣長等科技副職。林果專家劉濟偉一來到阜平縣就走遍13個鄉鎮的209個行政村,先為阜平果業作“診斷”。
“過去種玉米,畝產值不超過1000元;種大棗,模式落后、效益低。結合阜平實際地理氣候條件和林果業的長期規劃,考慮群眾意愿,我建議發展以蘋果、晚熟桃、葡萄為主的果樹種植?!眲鷤フf。他還幫助縣政府制訂了《阜平縣林果產業發展扶持政策》。
在阜平,通過一年多的幫扶,帶動新增果樹種植面積5.36萬畝,帶動貧困戶4000多戶、貧困人口1萬多人;引進優良果樹品種8~10個,果樹品種結構向調優方向發展;示范區果品價格優勢明顯,是周邊水果價格的5~6倍。
撲下身子做服務
“在扶貧中,‘精準’二字特別重要,要發展適應當地優勢的項目,才能實現脫貧。”鄭果所研究員朱更瑞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與此同時,為促進貧困區增收致富,加強科技服務同樣重要。
鄭果所技術服務范圍覆蓋全國50多個貧困區域,開展瓜果綠色發展技術集成示范,踐行綠色脫貧理念。每年500多人次深入生產一線開展科技服務。通過瓜果綠色發展技術集成示范,使優質果率提高10%~20%,畝增效500~2000元。
20年前,朱更瑞來到遼寧普蘭店,這里廣袤的土地上種植的是玉米。而他把鄭果所的農業新科技帶到這里,從第一锨土、第一塊磚、第一棵苗開始,直到普蘭店成為設施桃第一縣。如今桃實際種植面積6.5萬畝,年產值達15億~20億元。
在歷次與果農們的接觸過程中,他深知果農由于經驗不足、知識水平有限、管理技術低下,有病害不能及時發現并防治,往往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為了能最大限度地普及知識,使果農通過果業發家致富,從業30多年來,他進行了上千次現場指導,培訓人次達幾十萬。
“有一年冬天,我在普蘭店做技術培訓。天色已晚,又下了大雪,地上很滑,沒想到果農們還是都趕來聽我講課。這讓我特別感動,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敝旄鹫f。
在河南,技術服務全省主產區覆蓋率達90%以上。優質油桃和蟠桃系列品種、紅皮梨、無核葡萄、禮品西瓜等分別成為內黃、寧陵、民權和平輿等貧困縣的重要扶貧推廣品種。
鄭果所在蘭考縣實施甜瓜綠色發展技術集成示范,新技術使甜瓜提早成熟5~10天,農藥減施40%、化肥減施25%,畝增效2000~3000元。
在淅川縣,2014年開始科技幫扶,推廣中農紅、中農黑籽、中石榴2號等石榴品種和水肥一體、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全縣發展軟籽石榴2.8萬畝,帶動一批貧困戶脫貧。
在洛寧、寧陵等地推廣蘋果、梨密植省力栽培技術應用,使果樹種植每畝節省成本500~1000元。僅在寧陵就舉辦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上百場,培訓梨農1萬多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0萬多份。受益的果農不僅提高了技術水平,而且提高了經濟收入,得到了真正的實惠。
傳承精神 凝練模式
長期以來,鄭果所總結“科研單位+地方政府+龍頭企業+基層農戶”四位一體的成果轉化模式,大幅度提高了成果轉化效率。在全國布局試驗站和成果示范基地,示范帶動特色產業發展。
鄭果所分別與山東沂南、河北武邑、河南寧陵和蘭考等建立鄭州果樹研究所果樹試驗站和綜合試驗示范基地。其中,鄭果所已堅守寧陵六十載,三代科學家初心不忘、潛心鉆研、服務百姓。
彼時,他們扎根沙地,手把手地傳授梨樹種植、果樹修剪、施肥管理、人工授粉、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積極培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促進了寧陵酥梨產業健康快速發展,使寧陵成為黃河故道地區果樹發展的樣板和旗幟。
進入21世紀,鄭果所專家培育并推廣了中梨1號、紅香酥、早酥蜜等十幾個新品種,示范推廣新技術30多項,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90%以上,使寧陵酥梨品種結構得到優化,果品質量得到提升,果業效益得到提高。
他們在寧陵縣開展梨綠色發展技術集成示范,推廣優質品種,示范有機肥替代技術,大力推進質量興果,使示范區優質果率提高到80%,畝增收近千元;培養了一批新型果農。
2017年,寧陵縣酥梨發展到22萬畝,占河南全省酥梨總面積的27%,總產6.5億公斤,產值超過10億元。果業興旺,成為該縣支柱產業。依托綠色生態果園,寧陵縣成功舉辦春節梨花節和秋季酥梨采摘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下一步將啟動寧陵綠色發展模式?!睂幜暝囼炚菊鹃L楊健說,“要做的事還有很多。比如考慮怎么將梨花花期延長到10~15天、采摘期延長至4個月,在梨園里種上油菜,打造全域景區旅游,等等?!?/p>
正是秉承著鄭果所“寧陵精神”,“十二五”以來,鄭果所通過科技精準扶貧,推廣新品種90多個、新技術20多項、新產品10多項,科技成果轉化率達90%以上;建立成果示范基地40多個;每年深入生產一線開展科技服務500多人次,累計培訓果農2萬多人次。
曹永生表示,鄭果所今年把弘揚60年凝聚的“寧陵精神”作為重點,并將寧陵建設成為科研人員教育基地。今后將持續實施試驗基地發展戰略,加大力度支持國內貧困地區發展瓜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