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全球創新格局面臨深度重構,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更加緊迫。”在1月1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的2022年工作會議上,該院院長吳孔明在作報告時這樣表示。
吳孔明說,總體上講,我國農業科技基本可以自立,但是與最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任務十分艱巨。
一是部分前沿和交叉領域原創性引領性創新能力不足。比如,在全基因組選擇、基因編輯、合成生物等現代生物技術,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及其交叉融合和農業應用方面,缺乏“從0到1”的重大原創成果。
二是糧食作物單產水平仍然偏低。比如,玉米單產只有美國的60%,大豆單產還不到美國的60%,迫切需要聚焦單產提高開展技術攻關和集成。
三是部分重要種源和農機裝備自主可控能力不強。比如,自主培育白羽肉雞新品種的市場占有率亟待提升,肉牛等主要畜禽的主導品種仍然嚴重依賴進口;蔬菜是我國種子進口額最大的作物,一些品種幾乎完全依賴進口;農機裝備短板突出,部分高端農機、智能裝備或核心部件嚴重依賴進口,適合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輕簡化作業、丘陵山地作業等專用農機研發亟待破題。
四是綠色發展技術儲備不足。比如,我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56,化肥、農藥利用率只有40%,均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中低等級耕地占比2/3以上,部分地區農業生態系統退化嚴重。節水裝備、緩控釋肥、精準施藥、健康養殖、耕地保護利用、污染治理等關鍵技術亟待突破。
對此,吳孔明表示只有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切實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才能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作為農業科研國家隊,中國農科院必須走在前、作表率,加快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補短板、鍛長板,持續打造“農業科技自主創新主陣地、關鍵核心技術供給主渠道、現代農業科技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