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農村廁所革命已到了關鍵時期。今年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的收官之年,各省正在摩拳擦掌,準備在今年完成改廁任務的沖刺。關鍵之年,新型肺炎疫情卻突然爆發且在全國蔓延,全國上下同心同德,將疫情防控當做首要任務。在這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農村是防疫的薄弱環節。筆者認為,各地區各部門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抓好農村防疫工作的同時,一定不能忽略農村廁所的無害化改造及糞污管控問題。
一、廁所是不可忽略的致病源
廁所是人類社會活動及飲食的末端,是“五谷輪回之所”。人類在從事各種社交、居家活動中接觸的細菌、病毒等病原體,都能帶到廁所,導致廁所不可避免的成為一個重要的致病隱患。
(一)人糞尿攜帶病毒,容易導致糞口傳播
2017年,國家旅游局發布的《廁所革命推進報告》中指出,我國農村地區80%的傳染病是由廁所糞便污染和飲水不衛生引起的。冠狀病毒是潛伏在糞便中的病原體之一,鐘南山院士就提醒過要注意糞便傳播的可能性。1月31日《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報道的美國成功治愈的首例新型肺炎患者,在發病第7日采集的糞便樣本中檢出了2019-nCoV核酸(新型冠狀病毒)。2月1日,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在新型肺炎確診患者的糞便中也檢測出了2019-nCoV核酸陽性。2015年,沙特阿拉伯塔伊夫的一名32歲男子由于運輸駱駝干糞便感染了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MERS-CoV)。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有關引起非典型肺炎的冠狀病毒穩定性和耐受力的第一份數據》報告中指出,SARS病毒在人的糞便和尿里至少能生存1 到2 天,在腹瀉患者糞便里能生存多達4天。因此,農民如廁發生的糞便接觸,以及利用糞便進行施肥,或者使用患者糞便種植的蔬菜等農產品,都存在糞口傳播的風險。
(二)如廁環境差,病毒容易駐留在廁屋內
一些農村廁所缺乏洗手設施,農民如廁后無法立即洗手;廁屋狹小且缺乏排風設施,患者呼吸排出的病毒容易長時間駐留廁屋;沒能及時清掃,病毒可能存活在使用后的手紙、煙頭等垃圾中。
(三)村民共用廁所,容易導致交叉感染
一些農村習慣把廁所建在戶外,更有農民習慣使用村內公共廁所,導致廁所使用群體復雜,村民共用廁所現象普遍。患者如廁后,有可能將病毒滯留于水箱、便器、紙簍、手盆等潔具,其他健康村民在使用廁所時不可避免和各種潔具、便器發生接觸,進而引發交叉感染。
二、農村無害化廁所缺乏,極大增加了病毒傳播風險
農村傳統旱廁普遍達不到無害化要求,對人糞尿中的病原體不能及時殺滅。部分地區改建的水沖廁所,由于控制成本原因,農民往往購買價格低廉的三格化糞池,導致質量不能保證,往往發生滲漏、破損、隔板倒塌現象,對糞便中的致病菌、病毒等的去除效果不足,而且容易導致病原體進入周邊土壤和水體,進而引發二次污染。
三、幾點建議
各地在農村疫情防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群防群控措施得力,在做好隔離、消毒等工作的同時,建議要加大疫區農村廁所改造與糞污管控工作。
在疫情防控期間,將廁所清掃消毒納入農村疫情防控工作內容。各家各戶的廁所要日掃日清;有患者的農戶,廁所要專戶專用,糞便要用漂白粉、生石灰等覆蓋,儲糞池(坑)周邊環境消毒,使用后的手紙要袋裝密封收集,統一銷毀處理;加強糞污清掏和處理人員安全防護,配置防護服和衛生消毒設施,糞污轉運要有密封措施。
疫情解除后,要抓緊推進無害化廁所改造。一是推行“一戶一廁”,廁所“進院入戶”。二是要提升改廁質量,淘汰價低質次化糞池產品,提高化糞池安裝和施工質量水平。三是要完善廁屋配套,普及洗手、排風及手紙收集設施。四是要加強廁所糞污處理和利用,縮短糞污轉運距離,盡量就地處理,加強糞污農業利用的衛生風險和環境風險管控,確保糞污中病原體徹底殺滅,確保不對農產品和周邊環境產生二次污染。
(作者單位系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