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王敬濤報道 記者從2月28日至3月2日召開的“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預警與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推進會上獲悉,到2015年年底,全國突發性災害數據庫將完全建成。該數據庫包含干旱、低溫、洪澇三大災種,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棉花等五大作物,三北、長江中下游、西南三大區域等研究內容。
該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資源與區劃所研究員李茂松說,作為世界上農業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農作物每年受災面積達4666.7萬公頃,約占總播種面積的三分之一,因災損失糧食達500多億公斤。該項目收集整理了全國和研究區域的長年代氣象資料、農情資料和農業洪澇災情資料等;同時,通過對研究區域的農情和災情實地調查,還收集整理了區域的主要農作物遭受干旱、洪澇、低溫等災害發生的時段、范圍、強度、頻率,種植模式、孕災環境、承災體抗災性能和災損資料以及應急防控技術、減災技術和災后恢復生產技術等資料。在此基礎上,該項目構建了全國突發性災害數據庫。
李茂松介紹說,該項目研究對象具有重大、突發性的雙重特征。該數據庫將致災因子與承災體相結合,利用從新中國成立至今的農業、民政及氣象部門的統計數據資料,根據“工程防災、生物抗災、結構避災、技術減災、制度救災”理念,最終形成我國農業防災減災技術體系。
提及這個項目的立項初衷,李茂松告訴記者,2006年川渝大旱,科技部委派農業、氣象等部門的專家,由他帶隊前往災區開展科技指導抗旱工作。之后,我國又經歷了2008年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2009年黃淮地區干旱等。專家組一致認為,重大突發性農業氣象災害的應對不能總滯后于災害一步,不能總處于對災害的應急狀態,應該利用科技的力量,在災害發生前,從作物的選種培育、作物生長所需的制劑及對氣象條件的了解等方面進行科學防御。于是,農業、氣象、民政等多部門專家聯合開展了全國突發性災害數據庫的研究。
據悉,該項目于2011年立項,2012年啟動實施,由科技部組織,農業部、教育部、中國氣象局承擔,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大學、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和貴州省山地環境氣候研究所等6家單位分別作為6個課題的主持單位。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光明网]我国科学家绘出水稻“细胞级地图”,为育种装上“微观导航”2025-07-15 15:03:00
- 首个大豆全景定量蛋白质组图谱发布2025-07-15 10:13:00
- [科技日报] 一体化植物病毒载体工具盒助力分子育种2025-07-15 08:43:00
- [总台中国乡村之声]《田园新主张》沙海金穗—与风沙共舞的绿色奇迹2025-07-15 08:40:00
- [央广中国之声]《新闻纵横》“五常大米”“西湖龙井”屡见不鲜 农产品保护面临哪些难点?2025-07-14 1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