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明2號”白羽肉雞配套系等首批三個白羽肉雞新品種通過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這意味著我國白羽肉雞自主育種從此實現了零突破。
據了解,白羽肉雞具有飼料轉化率高、生長速度快、生產效率高、對環境負面影響小等顯著優勢,是畜牧業乃至農業中產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產業。2020年,我國雞肉總量達到1865.6萬噸,白羽雞肉占比達52.4%,年出欄50億只。
然而,自2004年以來,我國白羽肉雞種源100%依賴進口,年引進祖代種雞80-120萬套用于商品肉雞生產。種質資源受制于人,成為白羽肉雞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瓶頸,也嚴重威脅著國家肉雞種業安全。
為解決我國在白羽肉雞種質資源方面的難題,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以下簡稱“牧醫所”)聯合廣東省佛山新廣農牧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廣農牧”),以高新技術手段,科企聯合攻下了這座難關。
科企聯合:敢向國際對手叫板
畜禽育種是個相當復雜的系統工程,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歐美國家白羽肉雞發展時間已有100多年歷史,全球白羽肉雞品種由德國EW集團和美國Tyson公司壟斷,這些跨國集團具備資本優勢和優異的育種綜合創新能力,建立了成熟的商業運作機制。
面對極其強大的國際競爭對手,身為畜牧科研國家隊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決心向白羽肉雞育種工作發起挑戰。2014年,牧醫所雞遺傳育種團隊開始與新廣農牧開展深度合作,全力推進白羽肉雞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科企聯合帶來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牧醫所育種新技術成果可以第一時間在白羽肉雞育種中應用。如2017年牧醫所自主研發的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就率先在廣明白羽肉雞中應用,為自主白羽肉雞育種實現零的突破做出關鍵技術支撐;2020年牧醫所抗病育種技術專利轉讓新廣農牧,落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科技成果轉化股權的激勵機制,成為國家知識產權權益分配改革的先行者。另一方面,牧醫所常年選派5-8名技術骨干和研究生進駐企業的育種基地工作,彌補企業科技人才力量不足的短板,同時合作培養出一批能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家禽種業科技人才。
科企深度融合,推動了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融會貫通。最終,歷經多年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雞配套系“廣明1號”和“廣明2號”父母代種蛋于2019年送達國家家禽生產性能測定站(揚州)進行生產性能測定,完成生產性能測定。同年,以文杰研究員為首席科學家,新廣農牧為牽頭單位,華南農業大學、山東民和牧業和山東鳳祥為主要參加單位,聯合承擔的白羽肉雞國家聯合攻關項目立項,新品種在山東民和和鳳祥等企業完成200余萬只中試試驗。
基因芯片:解析生物育種密碼
“廣明2號”作為首批通過審定的3個白羽肉雞新品種之一,配套系經過科學系統選育和雜交配套而成,采用了牧醫所研發的基因組選擇、肉品質和抗病性狀選擇等新技術,提高了選種準確性和遺傳進展。該配套系肉雞42日齡出欄體重達到2.80kg,料重比1.65以下,胸肌率達到24%,生長速度快、料重比低,主要生產性能與國際同類品種持平,同時料重比和肉品質方面相比較國際品種具有優勢。于2021年10月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新品種審定(農09新品種證字第94號),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廣明2號”培育過程中,牧醫所將首創的基于“京芯一號”育種芯片的基因組選擇技術體系第一時間應用到了白羽肉雞育種中,顯著加快了種雞的飼料報酬、產肉率和繁殖性能的育種進展,新廣農牧成為國內首家應用此前沿技術的種雞企業。此外,包括B超活體測定胸肌重、X光機測定腿骨強健度、智能便攜產蛋掃描登記等新表型發掘和表型精準測定技術;包括血清指標活體預測木質肉、H/L指標量化評估抗病性等肉品質和抗病性狀選擇技術;及可實現自動表型收集和整理、系譜整理和育種值評估的育種數據管理云平臺的應用,都極大提高了遺傳選擇的準確性和效率,先后育成了 6 個專門化白羽快大型肉雞品系,由此篩成功選出了兩個優秀配套系組合。
2019年,農業農村部首批啟動7個畜禽良種國家聯合攻關項目之一就包括白羽肉雞兩個項目(新廣農牧牽頭其一);中國農業科學院將白羽肉雞育種列入十大重大使命與“十四五”重點任務清單,在農科科技創新工程中設立“白羽肉雞育種”重大科研任務,在技術研發經費、人才培養等方面持續支持,對白羽肉雞新品種的成功培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正是在技術主導,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群策群力下,最終白羽肉雞選育取得了突破。接下來,“廣明2號”將與進口品種正面交鋒,經受市場的考驗。(記者 宋雅娟 張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