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的棉花收獲季節,今年全國各棉區不同程度遭遇低溫、干旱、澇雨等惡劣天氣,在種植面積同比下降4.4%的情況下,預計棉花總產能達到686萬噸,與上年持平略增。這得益于科研育種單位充分利用轉基因抗蟲棉,創新優質、高產、早熟、耐旱耐鹽堿等棉花新種質,育成多個不同類型的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為穩定我國棉花生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張永山告訴記者,病蟲害和纖維品質是長期困擾我國棉花產業發展的兩大頑疾。上世紀90年代,我國科學家聯合攻關,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代轉基因棉花,有效遏制了棉鈴蟲的危害,使國產轉基因抗蟲棉的市場占有率從5%提高到95%以上。由于我國棉花纖維內在品質相對較差,特別是機械采收對棉花纖維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改善纖維品質、提高作物產量、增強抗逆性等為主要目標的第二代轉優質基因品種培育及材料創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利用特異啟動子控制iaaM基因,促使開花初期IAA在棉花胚珠外表皮細胞中高濃度積累,增加纖維發育數目,衣分顯著增加,高達49%,比對照提高20%以上,皮棉產量提高25%—34%,纖維更細;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聚合優質與抗蟲基因,成功培育的中棉所70,纖維長度32.5毫米,比強度33.5厘牛/特克斯,適合紡織60支和80支高質紗,2012年黃河流域棉區已推廣30萬畝。第二代轉基因棉花纖維品質改良及應用,使我國棉花優質纖維轉基因研究與利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張永山認為,以改良纖維品質、提高產量,增加抗旱性和提高抗病性為代表的新型轉基因棉花表現出良好的效果和廣闊的應用前景。利用轉基因技術,結合常規育種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手段,加快這些新型基因的生產應用將會促進我國轉基因棉花的全面快速發展,為棉花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戰略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