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并指出“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通過“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當前,我國鄉村地區已由以糧食生產為主要目標的生產主義時代進入追求高質量的產業融合發展階段,市場對鄉村功能的需求已不僅限于大宗農產品的生產,對基于鄉村的生態、文化、休閑旅游等多種產品也有著強勁的需求。采用互聯網、數字技術等現代技術,挖掘農業和鄉村多元價值,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加快鄉村產業換檔升級,推動鄉村產業振興高質量發展。
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是國情要求和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大國小農”基本國情農情的要求。我國人多地少,耕地人均僅1.35畝,戶均僅7畝多一點。山地多、平原少,全國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區,只有34%的耕地分布在平原盆地,其中一級耕地僅占耕地總面積的41.33%,且主要集中于東部地區;水田少、旱地多,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水土資源不匹配,農業發展受自然資源質與量的嚴重制約。小農經營仍然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2018年我國經營規模在10畝以下的農戶占到全國農戶總量的85.3%,較1996年反而增加了近10%,全部走高度機械化、自動化和規?;r業生產的鄉村產業振興之路不符合我國國情。同時,因以小農生產經營為主,我國農業生產投入的勞動成本高,受國際市場競爭影響和國內必須保障全民基本生活水平這一政治任務,普通農產品價格上漲空間有限。水稻、小麥、玉米三種主糧的成本利潤率持續下降,2016年開始降為負數(-7.34%)。因此,單依靠農業生產不僅難以實現鄉村產業振興,還嚴重打擊農民種糧積極性,動搖我國糧食安全的根基。
城市化推進和收入增長對鄉村和農業多功能產品需求增加。2020年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的300個區域公用品牌在電商平臺上成交單數,較2018年增長約25%,品牌農產品消費人數達到4200萬人,較2018年增幅超過30%。以網購為最主要方式的“80后”消費者是品牌農產品的消費主力,“00后”消費主體占比快速增長。這意味隨著“00后”經濟的獨立,互將進一步增加。以鄉村生態環境、農業景觀、鄉村生活和農耕文化等為主要吸引物的鄉村旅游發展情況顯示,2019年我國鄉村休閑旅游接待游客約32億人次,較2015年的22億人次增長超45%。以傳統農業技藝和鄉土藝術為主要內容的“非遺”受到了年輕人的青睞。數據顯示,2019上億用戶在淘寶天貓購買非遺商品,年成交規模近30億,2/3消費者是80、90后,以京劇、越劇、觀音傳說、茶藝、雕刻等類型為主。2022年“非遺購物節”前后,150余個地級市舉辦相關活動,非遺產品銷售額超過20億元。
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正快速興起,產業質量效益日益突顯
隨著市場需求旺盛,資金、人才不斷流入鄉村,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得到快速發展。從原來的“三品一標”認證為農產品貼上“生態”“特色”的標簽,到大力挖掘鄉村農耕文化,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例如,通過申報中國傳統村落、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國內為國家水利遺產)、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質文化遺產、全球/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等涉及農業和鄉村的古建筑、水利設施、民間藝術、民族文化、傳統工藝等,全面開發利用物質和非物質文化元素,通過發展文化產業提升鄉村的“品位”和不斷延伸鄉村產業鏈。從對農產品和鄉村元素的品牌化“直銷”,到不斷創新研發,通過對農產品的深加工、與數字化技術結合開發農業生產過程的線上線下體驗、打造主題化旅游、開發鄉村文化創意產品等形式延伸產業鏈,再帶動電商、物流、信息服務、零售等鄉村服務業的發展,促進鄉村產業升級換檔。
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有力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在地就業和增收。一是數字商務和互聯網產業在鄉村的發展促進“農業+”產業業態的興起,由傳統的“農業+深加工”發展到“農業+信息產業”“農業+文化”“農業+旅游”“農業+教育”“農業+康養”“農業+預制菜”等系列新型的復合產業,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形成“農業+”多業態發展態勢;二是促進了鄉村就業和農民增收,2020年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的300個區域公用品牌的品牌產品銷售額到42億元,較2018年增長近20%;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2019年營業收入達8500億元,直接帶動吸納就業人數1200萬,帶動受益農戶800多萬戶,較2015的營業收入翻了近一倍,直接帶動和吸納勞動力就業增加50%,帶動受益農民戶數增長了45%。
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著力點
做強龍頭企業。新產業新業態屬前沿產業,其依賴的特色鄉村和資源的開發利用需要做好科學發展規劃、市場研究、功能價值評估、開發利用方式選擇,一旦進行產業化運行還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高效生產經營管理、創新性產品開發、科技性生產手段、現代化營銷模式、協調各方利益和準確把握市場動態。這些關系到鄉村產業發展成敗的工作,均需要資金雄厚、創新和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支撐帶動。
補齊產業鏈條。鄉村特色資源的開發利用需要一系列的配套產業的支撐。以生態農產品產業為例,既需要生態農業種植、生態農業投入品的生產和供給等第一產業配套,也需要交通運輸、物流業、電商、批發零售、廣告、互聯網信息產業、包裝設計與生產、技術研發、專業人才培養機構等第三產業的配套。同樣,鄉村旅游、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也需要多種類型產業配套,才能有序地運轉。
樹立特色品牌。品牌是提升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根本途徑,也是傳遞產品質量和信譽的主要手段。努力打造農產品品牌、區域公共品牌、鄉村旅游品牌、鄉土文化品牌,可以提高一個鄉村地區的產品辨識度、品質認可度、文化內涵和市場競爭力,擴大產品銷量,提高產品價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