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國家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創新聯盟2017年度總結工作會議上,由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農科院牽頭的京津冀地區畜禽養殖廢棄物利用科技聯合行動已初見成效。
京津冀地區的畜禽養殖規模基本涵蓋了全國高、中、低三檔不同的規模化養殖水平。據測算,當前京津冀地區的畜禽存欄總量約占全國6.9%,雖然京津冀地區養殖總量不高,但由于京津冀地區耕地資源有限,由此造成的單位耕地氮、磷負荷約是全國的2.5~4.6倍。京津冀三地科研人員研究提出了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測算方法,計算給出了包括大田作物、蔬菜、水果、經濟作物和人工牧草等不同作物土地承載的養殖量推薦值,為各地畜牧業以地定畜、制定農牧循環發展規劃提供依據。此外,還根據不同的養殖規模,示范應用了三種養殖主體的技術模式,分別是:家庭農場廢棄物處理利用模式、典型養殖場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糞污專業化處理利用模式等。
天津市農科院院長程奕告訴記者,天津市計劃到2019年全市規模畜禽養殖場完成治理,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到2020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因此,要推廣經濟適用的、種養結合的技術模式,堅持以地定畜、以種定養,統籌考慮環境承載能力,優化調整畜牧業生產布局。
河北省則通過就地消納的小循環、農牧結合的中循環和縣域生態農牧業的大循環構建區域生態循環綠色農牧業,目前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已經達到65%。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通過克服了幾項關鍵技術瓶頸,如牛糞沼泥有機肥制備技術,明確了沼泥堆肥原料配方;確定了沸石、生物質炭和菌劑等外源添加劑比例。沼液滴灌技術,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沼液滴灌技術,解決了沼液滴灌易堵塞的難題,減少了因沼液排放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
對京津冀科技聯合行動下一步的發展,科研人員將根據不同的養殖方式布點示范,同時編制不同的模式、不同類型的技術規程,以及相應的技術手冊,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對環保的要求高、挑戰大,因此,在京津冀地區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取得的技術、模式和經驗在其它地區都可以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