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農業科技發展迅速,取得了眾多重大突破,在多個領域開始領跑世界,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還不是農業強國,必須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開辟新領域,助力農業強國目標的實現。” 在2023年12月6日舉行的“2023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上,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說。
12月6日,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在此次論壇上致辭。中國農科院供圖
增產增收 我國農業科技發展迅速
現代農業的發展中,科技是最重要的支撐力量之一,科技的發展,直接影響著14億人的食物供給和5億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吳孔明介紹,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發展迅速,整體水平已邁入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2.4%,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品種對于單產的貢獻率達到45%,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3%,“科技助力我國農業生產效率效益持續提升,已成為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技術性戰略性的支撐,我們還攻克了一批引領性,基礎性,前沿性的科技難題,如主導完成重要農作物全基因組系列框架圖,發現高產優質抗病抗逆等重要育種價值的多個新基因,攻克了水稻產量與品質等多個性狀之間相互制約的世界性育種難題,自主培育三個白羽肉雞突破性新品種等。”
隨著農業人口的減少和老齡化,農機裝備的需求日益提升,吳孔明介紹,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八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農業科技和裝備對糧食單產水平的提高功不可沒,當前,我國農業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北斗衛星、導航定位,自動駕駛播種機,每千米垂直誤差小于3厘米,無人飛機進行植保防控,提升作業效率超過60倍。
農業發展正在改變著農村居民的生產和方式,吳孔明介紹,在農業科技助力農民增收方面,我國已打造144個創新型縣市和72個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遴選了1600名高水平的專家,組成了160個科技特別團,對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開展駐團式幫扶,扶持壯大80多個主導產業發展,建立農產品加工標準體系,推廣農產品保鮮儲運加工等新技術,農產品與農業產值之比達到2.4比1,農業產業鏈的韌性得到了提升。
與此同時,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也正向綠色高質高效農業發展,“我國的三大糧食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雙雙達到40%以上,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6%,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88%,農膜回收率達到80%,全國95%以上村莊開展清潔行動,農村從普遍臟亂差轉變為基本干凈,整潔有序,農業綠色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正在不斷提升。”吳孔明說。
補上短板 科技助力農業強國建設
當前,全球生物信息、材料和能源等領域新型技術突飛猛進,并不斷與傳統農業科技交叉融會,農業科技的發展進入了新的節點。而核心技術的掌握,不止是保障14億人食物與營養的需求,也是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的需求。
吳孔明表示,盡管我國農業科技發展迅速,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技還存在著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亟待強化等短板弱項,與農業強國的建設目標和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必須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強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戰略支撐。
如何補齊短板?吳孔明表示,既要立足當前解決生產成本高,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又要立足長遠依靠科技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在促進降本增效方面,不斷提升農業機械化程度,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在優化產業結構方面,調整農業農村科技創新方向,以資源稟賦和環境承載壓力,為基準完善布局,依靠科技優化,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在引領產業革命方面強化核心等關鍵領域原始創新,加快突破基因編輯,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學等前沿技術及其應用,確保前沿技術和底盤技術的自主可控。
在打造宜居宜業美麗鄉村中,科技仍然是未來重要的力量,吳孔明說,如在低碳循環發展方面,需大力發展低碳循環發展模式,改變粗獷的生產生活和經營方式,實現綠色發展。在環境綜合治理方面,加快畜禽糞污地膜和秸稈綜合處理技術與模式研發,開展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技術模式與設施設備研發,實現環境友好,變廢為寶等。
“說一千道一萬,農業生產的發展,關鍵是要增加農民的收入,”吳孔明說,“通過科技來促進產業融合,為農民提供降本增效、質量安全、生態友好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是未來農業科技發展中必須要重視的。”
需求引領 科技支撐新的生產力
隨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建設和推進,農業生產、鄉村產業等,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也越來越顯現出農業農村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強大驅動力。
未來的農業農村發展中,科技如何提供更多的力量?吳孔明介紹,“在未來,仍需以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引領,加大研發力度,力爭在核心種源、耕地保育、農業算法、農機裝備、農業綠色投入品等領域,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產品,在高油高產大豆,丘陵山區專用機械等頻率技術裝備上盡快取得突破。”
農業科技的發展,最終需要運用到鄉村和田野的實踐中,吳孔明認為,未來仍要以市場現實需求為導向,加快先進試用科技成果的集成、推廣和應用,“這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推動基層農機推廣體系穩定隊伍,提升素質,回歸主業,強化公益性服務功能,鼓勵發展國內社會化農業農村科技服務組織,打通科技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建設好運行好現有的各級各類協同創新和產業支撐平臺,探索實踐產學研用一體,政府和市場共同發力的有效模式,促進科技成果集成轉化和產學研融通,探索打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制度通道。”
科技發展,創新能力的提升,是最重要的驅動力之一,而提升創新能力,則需要進一步推動改革,優化創新機制。吳孔明說,創新是新引擎,改革是點火器,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需要雙輪驅動,深入推進農業科研機構成果,人才分類評價,建立激勵有效,約束有力的制度體系,將科研機構授權,為科研人員松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強化科研誠信與作風學風建設,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真正把農業科技企業主體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發揮出來,加強農業科技合作與交流,提高我國農業農村科技創新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