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1個世界土壤日到來之際,一部全面反映我國土壤資源與質量狀況的基礎科學巨著——《中國土壤剖面數據集》隆重發布。
《中國土壤剖面數據集》全集共25卷,收入了全國2200多個縣的6.3萬多個土壤剖面的分層理化性狀數據,凝聚了我國幾代土壤科學家的心血,是對我國寶貴的歷史土壤調查資料的搶救性保護的標志性成果。研究團隊將人工智能、數據科學、制圖學、3S技術與土壤學方法融合,首創以智能設計為核心的土壤時空大數據整合、表達方法,便于讀者在全國、省級和縣級不同視角和尺度上,了解土壤資源與質量狀況及其空間分布特征。
據今年71歲的項目首席科學家、數據集總主編張維理研究員介紹,本項工作于1999年啟動,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牽頭,全國20余個國家級及省級土壤、測繪等專業科研單位參與。數據集收入的土壤質量數據是我國最早的、具現代科學意義的土壤質量起始點數據,使各地對土壤過程可上溯至上世紀80年代,對了解土壤與環境質量演變極其重要。
數據集與高精度土壤時空大數據已為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等國家重大任務提供科技支撐,提升了我國科學研究基礎數據條件。結合本項目成果及土壤三普數據,將為分析土壤資源和土壤質量的演化特點,制定土壤改良措施、加強耕地利用與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并為農業、林業、環境、氣象、國土、水利等部門了解各地土壤資源與質量狀況,科學利用土壤資源,發展綠色農業、特色農業和節水農業,進行耕地保育、科學施肥、面源污染防治和基本農田保護提供基礎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