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黃哲雯)番茄是老百姓喜歡的蔬菜,但近年來消費者常常抱怨“現在的西紅柿越來越沒有以前的味道了”。記者獲悉,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黃三文領銜的科研團隊,日前在番茄風味品質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首次闡明了番茄風味遺傳基礎,發現了番茄風味調控機制,為番茄回到以前的味道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
據介紹,蔬菜風味不是像產量、外形、色澤等易于量化的育種性狀,雖能“感覺到”,但“看不見、摸不著”,這就決定了研究的難度。為此,黃三文和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哈里·克利教授組成20人的聯合研究團隊,開展了4年多的協同攻關。
該研究團隊還組織了一個170人的“品嘗小組”,對100多種番茄進行多次嚴格的品嘗實驗,并利用數據模型分析確定了33種影響消費者喜好的主要風味物質,包括葡萄糖、果糖、檸檬酸、蘋果酸和29種揮發性物質,揭示了番茄風味的物質基礎。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世界各地400多份番茄的風味物質含量,并進行基因組測序和生物信息學分析,獲得了控制風味的約50個基因位點,從而首次闡明了番茄風味的遺傳基礎。
該研究團隊發現,番茄之所以沒有以前的味道了,是由于在現代育種過程中過于注重產量、外觀等商品品質,導致了控制風味品質的部分基因位點丟失,造成13種風味物質含量在現代番茄品種中顯著降低,最終改變了番茄口感。這項成果為培育美味番茄提供給了切實可行的路線圖。
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農科院創新工程、廣東省“珠江人才”的資助,基因組所是該成果的第一完成單位。
據介紹,蔬菜風味不是像產量、外形、色澤等易于量化的育種性狀,雖能“感覺到”,但“看不見、摸不著”,這就決定了研究的難度。為此,黃三文和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哈里·克利教授組成20人的聯合研究團隊,開展了4年多的協同攻關。
該研究團隊還組織了一個170人的“品嘗小組”,對100多種番茄進行多次嚴格的品嘗實驗,并利用數據模型分析確定了33種影響消費者喜好的主要風味物質,包括葡萄糖、果糖、檸檬酸、蘋果酸和29種揮發性物質,揭示了番茄風味的物質基礎。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世界各地400多份番茄的風味物質含量,并進行基因組測序和生物信息學分析,獲得了控制風味的約50個基因位點,從而首次闡明了番茄風味的遺傳基礎。
該研究團隊發現,番茄之所以沒有以前的味道了,是由于在現代育種過程中過于注重產量、外觀等商品品質,導致了控制風味品質的部分基因位點丟失,造成13種風味物質含量在現代番茄品種中顯著降低,最終改變了番茄口感。這項成果為培育美味番茄提供給了切實可行的路線圖。
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農科院創新工程、廣東省“珠江人才”的資助,基因組所是該成果的第一完成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