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世魁
◇林克劍
◇閆宏君
嘉賓
董世魁 北京林業大學草業與草原學院院長、中國草學會副理事長
林克劍 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所長、中國草學會副理事長
閆宏君 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林業和草原局局長
主持人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趙宇恒
草原生態系統是植物和動物共進化的系統,必須保持草畜平衡。在強調生態優先的情況下,要實現生產、生態、生活“三生”功能的共贏,需要找到合適的產業方向。
我國草原資源豐富,草原面積居世界第一位,但長期面臨大面積退化威脅。2018年以來,隨著我國草原保護修復工作的深入推進,草原退化趨勢得到基本遏制,草原生產力持續提高。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國草原生態狀況已走出低谷,實現了由21世紀初的“整體惡化”到當前“整體改善”的歷史性轉變。
與此同時,我國仍有70%的草原面臨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原保護修復任務依然十分嚴峻。新形勢新階段,我國草原生態保護和管理工作要注意哪些問題?如何處理好草原生態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實現草原可持續發展?本期對話邀請董世魁、林克劍兩位專家和一位地方林草部門負責人、來自“中國草都”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的閆宏君展開交流討論。
刈牧利用程度總體仍然較重——
草原生態修復治理需求大、瓶頸多
主持人:當前,我國草原退化狀況如何?生態保護修復情況怎樣?
董世魁: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國家實施了很多政策,包括退耕還林還草、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等,還開展了退牧還草工程、京津冀風沙源治理工程等生態建設工程,以及三江源一期二期建設工程等區域性工程。在這一系列與草原相關的生態治理工程和政策保障下,我國草原退化狀況逐漸得到緩解,從20世紀末90%以上都處于不同程度的退化狀態,轉為目前70%的草原處于不同程度的退化狀態。
林克劍:“十四五”以來,我國持續推進草原修復治理,年均種草改良面積穩定在4000萬畝以上,退化草原面積縮減近7億畝。生態保護修復取得了一系列成效,草原水土保持效果明顯提升,草原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顯著增加,草原碳匯能力明顯提升,整體上快速退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但是,我們也要清楚地看到,草原總體上仍處于較重的刈牧利用當中,根據估算,目前我國草原退化面積應在21億畝左右,仍超過全國草原面積的一半。
主持人:當前我國草原生態保護修復的難點是什么?我國草原分布廣闊,不同地區的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存在哪些不一樣的瓶頸制約問題?
董世魁:隨著我國草原工作定位從以生產服務為主轉向生態保護為主,草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新時代草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目標路徑也需要進行重新布局和調整。事實上,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的建議和支持下,我們從2021年就開展了相關研究,并于2024年發布了《中國草原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梢哉f,宏觀層面的基礎工作已經基本完成,目前更多難題存在于技術層面。
一是種源。生態修復必須有種源,但我國在生態修復草種的創新創制方面短板明顯。我國草原植物有1.5萬余種,國內目前比較成熟的生態修復用種和牧草種加起來也只有幾十個。二是技術。草地生態修復,必須分區、分類、分級,不同區域、不同草地類型及退化類型、不同退化程度所適用的技術、草種都會有所不同。我們在調研中也發現,有的地方在開展草原生態修復工作時一個技術管到底,這并不科學。三是監管。修復后,原生植被、土壤、生態系統功能等生態恢復程度如何、成功與否,這些都需要通過科學的、可量化、可測算的手段進行控制和維護。
林克劍:我國草原面積大、分布廣、類型多,退化情況復雜,在生態修復治理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多。一是共性瓶頸問題。如草原生態修復治理的需求大、任務緊。目前我國草原生態修復治理資金以中央財政資金為主,資金缺口巨大。另外,缺少適應性強的生態修復技術模式,草原恢復的關鍵修復技術和鄉土草種缺乏,尚不能做到分區分級分類“對癥下藥”。二是區域之間差別大,個性問題突出。如內蒙古高原草原區超載過牧尚未全面解決,草地退化沙化仍比較嚴重;東北華北平原山地丘陵草原區水熱氣候條件相對較好,但長期不合理利用導致草地生態系統結構逐漸不穩定,退化、沙化、鹽漬化草原面積增加。
主持人:國務院辦公廳2021年印發的《關于加強草原保護修復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5年,草原保護修復制度體系基本建立。當前我國草原保護修復制度體系建設情況如何?地方上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林克劍:目前我國有一套相對完整的草原保護修復制度體系,包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教育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生態修復是長期且復雜的系統工程,未來需進一步優化草畜平衡管理、強化監管和違法案件執法力度,并推動生態修復與綠色產業融合,以實現“到2025年,草原退化趨勢得到根本遏制,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穩定在57%左右;到2035年,退化草原得到有效治理和修復,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穩定在60%左右”的目標。
閆宏君:從阿魯科爾沁旗的實踐來看,近年來,我們制定出臺了《阿魯科爾沁旗落實赤峰市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條例實施辦法(試行)》《阿魯科爾沁旗解決草原過牧問題實施方案》等相關政策規定,科學合理劃定禁牧區和草畜平衡區,禁牧區全年禁牧,草畜平衡區科學核定載畜量,嚴禁超載放牧,并落實休牧制度。同時,招聘專職草原管護員進行網格化監管,每個網格所轄草原面積15萬畝,共布設了74個網格,實現了資源管護全覆蓋。
如果在天然草原上放牧的牲畜超過了草原承載力,草原就會不堪重負,牧草被過度啃食,土地逐漸裸露,植被遭到嚴重破壞,草原生態系統面臨崩潰風險,就如同食堂被搶食一空,難以恢復正常供應。所以我們通常以草畜平衡指數10%作為天然草原達到草畜平衡的一個界限。2024年,阿魯科爾沁旗作為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試點旗縣,通過“堵”“疏”“轉”相結合的方式,成功將全旗草畜平衡指數下降到了10%以下。這意味著當前天然草原能承載的牲畜數量和實際放牧牲畜數量保持了平衡,草原資源能夠可持續利用。
保護與利用不是零和博弈——
在保護草原生態系統的基礎上發揮其多種功能
主持人:有人把草原生態保護修復與禁牧簡單畫等號,您怎么看待這種觀點?草原生態保護修復要注意避免進入哪些誤區?
董世魁:草原生態系統非常有趣,它是植物和動物共進化的系統,必須保持草畜平衡。生態學上有一個中度干擾假說,當有適度或者說中度放牧干擾時,草原生態系統的功能最佳,包括生物多樣性維持、碳固持以及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比如,我們在研究中發現,在適度放牧的情況下,土壤中的固碳會提高。這是因為土壤中礦物結合態的碳更穩定,而礦物結合態的碳大部分來自微生物殘體,因此適度放牧對草原是有利的。
過度放牧會導致植被破壞、土壤沙化。但當植被完全恢復后仍然繼續禁牧,可能會出現另外一種退化。研究表明,長期禁牧會導致灌木入侵,出現大面積草原灌木化,甚至植物群落結構單一化。因此我認為以生態名義完全禁牧不可取。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到一定程度,還是要積極利用,對政策進行動態調整,這也是目前相關部門推動草畜平衡政策的目標方向。
林克劍:科學、適度的放牧利用,更有利于草原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和生態功能提升。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生態修復應根據草原退化狀況和下一步規劃目標來確定設計方案,尊重自然規律,主要依靠大自然來修復退化草原,讓草原得到休養生息。二是草原生態修復工程要以生態優先,兼顧生產功能。生態修復中植被的配置,既要考慮生態功能的發揮,也要兼顧生產。我們的目標是在有限的水資源支撐下,實現生態功能最優,生產功能協同。三是生態修復需要一定的時間,一般可能需要10~15年才能獲得比較理想的恢復效果,目前我們的生態修復工程大多建設期為3年,雖然在植被蓋度或產量上達到了既定目標,但是生態系統依然脆弱,極易發生二次退化,因此,需要延長生態修復草原的管護期。四是生態修復工程應避免盲目大量投資,部分區域投入收益不成正比,比如干旱區草原選用人工種草修復技術,種子投入較高,但補播成效偏低。這些地區應充分利用自然恢復能力,通過科學合理的輔助性措施和一定時間,來實現修復目標。
閆宏君:阿魯科爾沁旗堅持尊重自然、因地制宜、量水而行原則,組織實施重點區域草原保護和修復專項工程,強化重點區域封育治理措施落實,實現限牧、輪牧、退牧有機循環,不斷提高草原生態系統恢復和牧草供給能力。
具體來說,我們會從植被類型、生產力以及草地面積、草地的連續性等方面進行考量,劃定禁牧區、草畜平衡區,確定休牧期等。比如,4月至6月通常是阿魯科爾沁旗的牧草返青期,我們將3月1日至6月15日劃為季節性休牧期,讓草原休養生息,優化植物群落結構,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緩解草畜矛盾,實現生態、生產、生活協調發展。草畜平衡區的劃定與季節性休牧制度是草原生態保護的核心舉措,既需科學評估草原承載力,又要兼顧牧民生產生活需求。未來還需進一步優化政策,通過技術指導、補貼激勵和精準執法,推動草原生態保護修復與牧民增收雙贏。
主持人:如何處理好草原生態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董世魁:草原功能具有多樣性,我們將其歸納為三個主要功能,即生產、生態和生活。其中生產和生態的平衡是通過生活實現的。從牧民的角度來看,生活改善與生產聯系更多,當牧民認為生活需要改善時,會更加追求生產。草原超載過牧,其實就是“三生”功能的失調。
但生產功能和生態功能并非完全對立,這就涉及到草地放牧適宜度的問題。放牧量越小,單個家畜的體重增重和產值就會比較大;當家畜增加到一定數量時,草不夠吃了,每個個體的生產效率就可能下降,這就是草原的最大生態經濟載畜量。實際上,從牧民的角度來看,在最大生態經濟載畜量內進行放牧,是實現生產生態平衡的最佳途徑。
在強調生態優先的情況下,要實現“三生”功能的共贏,需要尋找新的產業方向。比如草原生態文化產業通過觀光旅游增加牧民收入,又如草原碳匯產業通過碳交易增加收入。此外,傳統草原畜牧業也可以向生態草牧業轉型,過去粗放、缺乏品牌意識的牛肉、牛奶等產品,可以通過生態品牌的打造提高產品價值,從而實現草原畜牧業的生態、生產、生活協調發展。
林克劍:強調草原保護修復,并不是不利用,而是在保護草原生態系統的基礎上,更好地科學利用草原,充分發揮草原的多種功能。除了做好分區治理、草原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工作外,還要通過生態產業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生產力是草業綠色發展的主要資本,在治理草原生態的同時,也要兼顧其產業化發展,以保證草原的可持續發展。
在產業升級中實現牧民生計轉型——
草原可持續發展要堅持利民導向
主持人:草原可持續發展理念對我國草原生產思路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林克劍:落實草原可持續發展理念,就是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加強草原保護管理,推進草原生態修復,促進草原合理利用,改善草原生態狀況,推動草原地區綠色發展。在生產思路和產業結構上,要求做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進草原生態產業化和草業產業生態化。
在推進畜牧業集約化、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應考慮以下四點:一是牧民生計轉型問題。在畜牧業集約化后,草地資源發生整合,要有效解決原有草場經營權人的分流,完成牧民生計轉型。二是利益分配問題。多元主體的利益分配問題是形成產業化、規?;那疤?,要探索多模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合理分配利益,保障社會公平。三是草原保護與可持續問題。在畜牧業現代化達到一定規模后,需要“監測—調控—修復—管理”的全鏈條技術體系支撐,以實現草地生態保護與生產效益的平衡。四是加強應對市場風險能力。草食畜產品需要精準定位市場,通過差異化和品牌化,增強生產者的溢價能力,有效規避市場風險。
董世魁:草原具有多重功能和價值,如果將草原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以及生物多樣性等價值計算在內,其價值或許遠高于草原畜牧業,給牧民帶來的經濟收入也遠高于草原畜牧生產。因此,我認為未來草原價值的測算應該多元化,不能局限于草原畜牧業。
此外,我關注到近些年一些地方開始加速布局飼草產業,像阿魯科爾沁旗種植了大面積的苜蓿,被稱為“中國草都”,這是典型的“以小保大”的做法,利用小范圍栽培草地有效緩解大范圍草原載畜壓力,以小面積人工草地保大面積天然草原。這是很好的拓展新興草原畜牧業的模式,同時也能起到保護天然草原的作用,但這需要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林草等多部門聯動。如果仍然局限在農耕思維的框框里,那么苜蓿、燕麥等都算不上糧食作物,但在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的指引下,飼草也是糧,同樣是在保障食物安全。實際上,2022年農業農村部印發了《“十四五”全國飼草產業發展規劃》,去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三部門出臺《關于推動飼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在不破壞耕作層不改變耕地地類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耕地發展飼草飼料種植。
閆宏君:阿魯科爾沁旗依托全旗林地資源稟賦,以生態化和產業化為核心,通過發展林下優質飼草種植,有效緩解了草原生態壓力,推動畜牧業集約化轉型,有效推動生產、生態、生活共贏。比如紹根鎮、巴拉奇如德蘇木原始草牧場退化尤為嚴重,為此阿魯科爾沁旗相繼引進了30多家國內外知名種植養殖加工企業,如今,產業集群初步形成,企業現代化的管理、標準化的操作帶動全旗現代草產業逐步實現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同時積極謀劃推進優質飼草全產業鏈發展,催生了草產品深加工、肉牛羊育肥、奶業、食品加工業等下游產業和倉儲、物流、運輸、大型機械設備租賃、草業文化旅游等配套服務產業。
主持人:與耕地類似,目前我國草原也是承包到戶,業內有學者對此提出了不同觀點。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爭議?如何在保護農牧民利益不受損害的同時,根據草原生產實際作出合理調整?
林克劍:與耕地相比,草原生產力與當年甚至每個季節的降雨等氣象條件密切相關,變率大、風險高,傳統上牧民主要靠游牧實現避災和避險,這在當時的生產發展水平下具有先進性和科學性。這是一些學者主張游牧的主要原因。
草場承包到戶后,每戶只能在自家的草場上養畜。在人均草場足夠大的地區,牧戶會自覺把草場隔成不同的區域,或者根據草場情況分成冬夏草場,進行“劃區輪牧”;但在一些人多地少的地區,每戶承包的草場面積很小,一年四季都在一小片草場上放牧,難免造成過牧導致草場退化。所以,不同地區情況不同,草原承包跟草場退化本身沒有直接的關系,關鍵是利用的方式。而且我們的研究也發現,草場承包對保護牧民的利益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當務之急是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通過確權登記保障三權分置,在此基礎上,通過有條件地放活經營權,保障提升承包者、經營者的權益。
董世魁:現在正在推進的草原確權和草原經營權有序流轉等工作,思路是很好的,讓有能力的大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獲得更多經營收益的同時,也能讓農牧民通過租金、分紅等方式增加收入。但也要看到,這其中還有一些生態保護方面的風險。比如外來經營者由于租期不長,只看重經濟利益,不關心生態問題,不合理經營草場,導致草原退化。因此,在優化草原承包制度方面,仍然需要進一步細致考量。
主持人:林草產業提質、興業根本還是為了利民。草原生態保護修復與利用,怎樣充分發揮農牧民的主體作用?
林克劍:我國草原90%以上草場的承包經營者為牧民,發揮好農牧民的積極性,對推進我國草原生態修復治理至關重要。一是通過三權分置鞏固農牧民的承包經營權或受益權,讓農牧民主體知道自己的長期收益有保障,促使現有經營者能夠從更穩定、更長遠的尺度上經營、保護和建設自己的草場。二是做好《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的宣教工作,加強草原管理,對于違法破壞和過度利用草原的主體,按照草原法進行相應處罰;對于積極參與草原保護的農牧民,應該給予獎勵。三是鼓勵農牧民參與草原生態保護修復,積極探索“以工代賑,以獎代補”機制,以生態為民、生態利民、生態惠民的理念,讓更多老百姓在草原生態修復中獲益。
閆宏君:從我們的實踐經驗看,一方面,可以積極向農牧民普及草原生態保護的重要性、相關法律法規以及科學的草原管理知識。另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草原生態補償機制,對積極參與草原保護修復的農牧民給予經濟補償。此外,在草原生態保護修復規劃制定、項目實施和監督管理等各個環節,充分聽取農牧民的意見和建議。
比如在解決草原過牧問題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農牧民不理解、不配合的情況。在這種時候,除了通過成功的科學養殖案例使農牧民更直觀地認識到科學養殖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之外,我們還選擇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家庭牧場,展示合理放牧、草原生態恢復的實際效果。當然,更重要的是給予補貼政策,彌補他們因限制放牧而減少的收入,讓農牧民感受到政策的支持和關懷,比如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草原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資金)等。我們發展草產業既是為了改善生態,也是為了帶動經濟、促進農牧民增收。只要站穩這一點,總會有適宜的辦法調動起農牧民的積極性。